坚持市场化改革 打造一流科技型企业
东华工程科技公司的改革创新之路
    2008-01-11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从瞄准国际一流目标,到成为上市企业,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华科技”)近年来的异军突起,对于科技型企业在新形势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导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科技型企业,东华科技的主要发起人——原化工部第三设计院(简称“化三院”)的先天基础并不好,这所成立于1963年的化工专业设计院,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化三院以改革破题,创新起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营业收入上,1996年为2671万元,到2005年则增长为4.5亿元,并且连续3年实现年利润3000至4000万元,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02年,东华科技跻身全国勘察设计“百强”第22位,列全国化工行业前茅。同时连续名列全国勘察设计单位营业收入和工程总承包双“百强”。近年来,东华科技的良好发展势头已引起国家建设部门和同行业的密切关注。自2001年以来,经国家有关部委及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的推荐,慕名来学习交流的国家大型设计院达80多批次。其中,不乏像中国电子工程院、首钢院、大庆石油院等重量级单位。

提升能力 全面发展

  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与挑战,东华科技致力于构建多元化的经营格局。在化工、石油化工、环保等领域形成了一大批先进成熟的技术,包括工艺技术、单机制造技术及大型国产化成套装置技术,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和技术开发经验。他们突破了原先单一化工设计的框框,进军环境市政、民用建筑、工程监理、成套设备的招标、采购、安装、调试等领域,短短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交钥匙(EPC)方式的工程总承包方面,完全按照国际通行模式运作,成为有实力参与工程总承包的勘察设计企业。目前,东华科技的工程总承包收入已成为企业的重要支柱,占总收入的80%以上。
  充分利用科技型企业独特的智力密集优势,立足高层次合作是他们工作的一大亮点。公司坚持“做大做强”的发展战略,2004年联合德国柏林水务公司,斥资4.8亿元人民币,以TOT方式获得了合肥市王小郅污水处理厂23年的运营权。两年来,通过技术升级和管理优化,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成本不断降低,在实现投资回报的同时,为实现合肥市的碧水蓝天作出了贡献。

发展战略 引领跨越

  科技型企业如何在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对此,东华科技执著于一种与时代同行、与中国经济共同繁荣的坚定信念,主动踏上转企改制、战略突围的征程。通过筹备上市,他们瞄准世界先进水平,主动与国际接轨。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石化行业的急剧增长,决定了一批优秀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在推动行业发展中的历史机遇。东华科技审时度势,提出了涵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强调“主营适度扩张,坚持成本战略,能力整合跟上”等一系列促进全面发展的新举措。企业以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注重管理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创造性,发展战略更加清晰明确。随着成功上市,公司步入了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轨道。
  回首发展历程,最集中的表现是集团化效应凸显及竞争能力的提高。成功上市后的东华科技在工程总承包、与其他企业竞争、挺拔主业、多元经营、资本运作等方面的表现可圈可点。集集团化和工程总承包优势,东华科技捷报频传:建峰3万吨/年三聚氰胺项目建成投产、中捷石化二甲醚工程顺利建成投产、上海金煤化工项目总承包协议书正式生效、乌鲁木齐石化3万吨/年高压法三聚氰胺单元生产出合格产品。结合目标市场的锁定,通过适时联合,控股相关同质公司,东华科技在资本、人力、业务等方面“开拓疆土”的能力和速度令业界称赞。

科技——发展的基点

  专业设计研究院是由国家创立的面向行业的技术开发基地和先进工艺技术研究中心,是我国一支重要的科研力量。原化工部第三设计院自成立以来,先后承担了国内外工程1000多项。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共获得国家、部、省级优秀工程设计、科技进步等奖励170多项。曾多次与国际著名的工程公司对大型工程进行联合设计,并与世界上100多家公司保持着良好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
  1996年,当时的化三院完成了领导班子的换届。以丁叮为院长的新一届领导班子,深刻领会“科技是立院之本”的重要内涵,以信息技术带动全院设计工作,在信息化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完成了多达1800个信息点的计算机网络结构化布线系统,人均拥有各类高性能计算机1.2台并且全部联网,公司计算中心确保网络全天候运行,实现了办公大楼智能化。引进了钢结构设计绘图、电气专业等大量正版软件。如今,三维工程设计已经成为公司的设计主流。
  公司领导将科研能力视为今后发展的源头活水。他们着力培育研发体系,铸就了东华科技永续发展的根本动力。2000年,在系统内组建了“中国化工总公司第一技术中心”,通过发挥其“技术孵化器”的功能,加快公司技术开发工作规范化、市场化、产业化步伐;2002年,在合肥高新区建立了研发中心基地。提供可规模化生产的成套技术、工艺和装备,持续推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
  “科技是我们的基础,无论是当前的效益,还是长远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个核心竞争力。”公司领导班子对科技工作的正确定位使东华科技的腾飞有了支撑的基点和保证。
  在科技产业兴旺发达的同时,他们更加注重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近年来,东华科技在先进制造技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新材料及工程应用技术等四大领域的22个方面继续开展研究攻关,2004年在研项目达485项,其中新签项目206项,是迄今国内为数不多的同时承担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的大型科研院所。时下,许多企业正纷纷强调基础研发的重要性,而东华科技却一如既往。“因为我们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以科研创新为自己的使命。”丁叮董事长不无自豪地说。的确,东华科技的许多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都成为所在领域的重要标志,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改革:让企业与职工一同发展

  “人企合一、百年长青”是企业的发展目标。东华科技的领导深知,只有拥有一流的员工,才能创造一流的项目成果、一流的经济效益和一流社会效益。而激励全体员工奋发工作的基本动力,则是科学的机制。
  “改革,从根本上说就是观念的更新;是对人才、岗位的差异化认可。”丁叮回顾公司改革初期的艰难时说:“搭建一个人才的框架结构至关重要;对于像东华科技这样的以设计院为主体的智力密集型企业,与其说是经营一家公司,倒不如说是维系一个人才体系。”
  开展岗位重要性评价。东华科技把不同岗位的价值交由职工评价,通过综合考虑每个岗位的经营风险、技术风险和决策风险,评定出公认的岗位价值;通过岗位工资和考核机制,体现出人才价值。东华科技的员工是企业运用科技知识创造效益的主体,因此,公司员工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理应得到最充分的尊重。对人的尊重,对岗位价值的价值的尊重,成为东华科技管理中重要的原则。
  与此同时,在企业的迅速成长中,东华公司积极支持员工持股,让员工以资产所有者身份成为企业的主人。这样,依托公司的发展,员工是企业的,企业又是员工的,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利益一致。“人企合一”使得东华科技拥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实现公司永续经营的目标,协力打造出东华的一流品牌,实现百年长青。

管理:成就高尚的企业

  持续改进管理为东华科技的腾飞获得新的爆发力。
  在质量管理方面,公司早已取得ISO9001:2000和国际著名认可机构——荷兰认可理事会的两张证书,取得了参与全球竞争的通行证;在项目管理上,东华科技建立了《项目经理责任制》,实施矩阵式项目管理;在人才管理方面,公司强调建立“学习型组织”,全面实施在职研究生培训计划,努力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和美好家园,稳定了人才队伍;在企业管理方面,形成了以年初“思考周”、年中“质量教育周”和年底“绩效考核”为主线的特色管理。
  2003年初进行的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增强了东华科技干部队伍的活力。通过聘请北大纵横咨询管理公司进行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等咨询工作,完善了人才评价体系。2005年又请清华捷盟咨询公司完成了未来5-10年的战略规划,为东华科技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2006年,公司导入平衡计分卡,有效促进了管理工作的提升。
  “科技兴企,工程立业,勤奋报国”是东华科技对自身社会角色的准确认定;“服务社会大众”是实现东华人自我价值的切入点。2005年,公司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光荣称号。在“工作一流,满意十分”的理念指导下,公司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服务社会大众,精彩自我人生,丰富发展东华企业文化体系。
  作为个体,东华科技的员工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作为知识密集的群体,东华科技更要成为一个高尚的企业。
  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开启了像东华科技这样的专业院所高起点、产业化经营的先河;东华科技不仅仅是个单纯的企业,他的所思所为也不单是自身行为。提升工程管理水平、沟通企业与资本市场的渠道,东华科技从甘苦自知的探索中走出了一条勘察设计院起步发展、成长壮大、再到产业化的独特道路。目前,东华科技的创业者把自己的希望、智慧、辛劳以及勇于开拓和长于负重的品格,全部投身于方兴未艾的中国经济又一次的自主创新浪潮。好风凭借力,盛世铸辉煌。东华科技的努力和成功,适逢中国自主创新的全面推进之时;东华人不负重望,将坚定和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相关稿件
· 中国就业十件大事及地方创新事件揭晓 2008-01-10
· 湖南衡阳:走出老工业基地创新“三步棋” 2008-01-10
· 本土商务社交网站尚需创新 2008-01-10
· 企业开始逐步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2008-01-09
· 胡晓军: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正不断趋于完善 2008-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