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序开采使神奇藏药面临药材资源枯竭
    2006-12-20    本报记者:贾立君 吕雪莉 陈俊    来源:经济参考报
    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作为具有民族特色产品的藏医药的知名度不断提高,藏药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展,并开始吸引区内外投资者的目光。据西藏藏医药研究院副院长次仁巴珠介绍,铁路通车后,已经有广东、四川、浙江的一些企业专程进藏考察,这些投资者尤其对西藏正在研发的新品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广州一家企业打算投入8000万元建藏药厂,并表示愿以800万元购买一个新品种。
    在机遇面前,藏医药的产业化发展也凸显诸多困难。
    首先是科研滞后。西藏藏医药研究院副院长次仁巴珠介绍说,藏药基础研究面临现代藏药材的基础研究、藏药生药研究方面的两大空白。“藏药的有效化学成分、活性成分究竟是什么?目前尚不清楚。品种混乱、药材名称混乱现象严重,同一名称的中药和藏药其成分、药效是不一致的,不同地方的鉴别方法也很不一致,传统的和现代的方法差别很大。这些都是藏药产业化必须要做的基础工作。
    其次,藏药资源状况不清。不少藏药药材都面临资源枯竭,亟待采取措施进行保护。比如绿绒蒿,只有在开花时才有药效。但由于过量的开采,往往是不等开花就被采了卖,资源破坏严重。据次仁巴珠介绍,10年前已经有28种藏药材濒临灭绝,五年前统计更是多达40多种。濒临灭绝的主要常用品种有绿绒蒿、大花红景天、高山辣根菜等。
    另外,缺乏产业政策的支撑。西藏卫生厅藏医药管理处一位干部说,西藏虽然具有发展藏药产业的后发优势,但目前缺少叫得响的品牌。西藏藏药厂质量部负责人色珍说,西藏藏药产业布局分散,结构不合理,一些小企业加剧了对资源的争夺,无序开采,市场分散,品种散乱,造成消费者莫衷一是,无所适从。她举例说,同一品种的25味珊瑚丸、25味珍珠丸和25味松石丸,仅西藏境内,就有九家药厂在生产。
    一些专家提醒说,甘、青、藏三省区应当走优势互补的路子,共同打造青藏品牌的藏药产业,以免在市场中“打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