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日前由国家统计局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开展的外出农民工就业和社会保障情况调查结果。调查显示:农民工就业形势好转,外出就业已基本恢复,农民工外出未就业比例较低,但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比例不高。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转好,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向好的势头。然而,是否能就此判断我国就业市场已经“雨过天晴”呢?
暖意乍现寒意犹存
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国的就业形势带来了重要影响。前不久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2009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显示,2008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86万人,比2007年增加了56万人。2008年由于失业主要发生在农民工的就业市场上,因而城镇登记失业率提高尚不明显,2009年失业会传导到城镇职工就业市场上,从而表现为登记失业率的提高。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于法鸣表示,金融危机对中国影响最大、最深的是三个困难群体,首当其冲的是农民工。据统计,在春节前有7000万农民工返乡,而且是提前返乡,其流速之快、流量之大是任何一年也没有遇到过的。其次是高校毕业生。据了解,历年有70%的高校毕业生受聘于企业,这是主渠道。主渠道的岗位需求减少,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就会加大。还有一个群体是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像零就业家庭、单亲家庭。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分析,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归根到底是青年就业,青年就业是世界难题。没遇到金融危机,青年就业也仍然是困难的,更何况金融危机让他们的就业雪上加霜,这是中国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难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企稳回升,我国就业市场也出现了一些暖意。于法鸣称,根据教育部的数据,到7月初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68%,和去年持平。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我们达到了去年的水平。从目前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出现的一些积极现象,也表明我国就业形势发生了向好变化。甚至在江浙地区“用工荒”再现,这一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工就业市场的回暖。
全面复苏仍需时日
“一般来讲,经济复苏往往是早于就业复苏。”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研究员王德文表示,一个国家一般遭遇经济危机以后,它从经济上恢复大概要三年左右。劳动力市场、就业恢复可能要更长,平均来看要八年左右。从这一规律看,我国就业市场恢复并不可能在短期内就能实现,在促进就业方面,我们仍然面临重任。 作为《人口与劳动绿皮书》的作者之一,王德文表示,根据用投入产出方法来模拟,我们形成了使财政投资在今后更加有效的想法和建议以及思路。一方面,要真正把就业优先纳入到整个政府的目标中,实际上过去所有的政府投资决策、政府投资规划都没有把就业问题和投资问题放在一起来进行考虑。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使得政府投资在解决就业上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投资是政府运用财政这一有力的政策工具,所以发挥政府投资解决就业效果,需要确定好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的关系。第三个方面,如果我们有就业优先的原则,我们也确定了政府投资的方向和领域,可能就需要对政府投资的拉动就业效果进行全过程的评估。 此外,王德文还提出,对人的投资也是社会一个更大的项目和工程。尤其是对教育、保障、卫生领域的投资,实际是民生资本的一项投资。这项投资不仅在短期内有反周期的功能,它可以消除经济周期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而且从长期来讲,它可以使中国人力资本投资获得第二次人口红利。
教育投资不可或缺
调查结果还显示,84%的农民工认为参加技能培训对找工作有帮助,但是仍有六成外出农民工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培训信息和培训费用是制约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的主因。这表明,在就业市场上,增加教育的投资对于长期缓解我国就业问题意义重大。 如果说,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发展享受了“人口红利”,那么目前来看,我国经济发展还将面临人口红利丧失的问题。“根据人口的预测,特别是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我们可能在不久之后就会出现转折点。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没有那么高,它不会增长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将会带来相当大的挑战。”蔡昉如是说。 蔡昉称,为了保持未来的人口红利,或者说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教育的发展,人力资本进一步的提升,成为最关键的部分,如何用劳动力的素质来替代劳动力的数量,这就给教育部门提出了重要的任务。这一论点得到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胡瑞文教授的认同。胡瑞文表示,一个国家在全世界的综合竞争力,除了劳动竞争力以外,更多的是要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新增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还要加强继续教育。因此,如何让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相匹配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