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经纪人夹缝中生存谁来做大这块蛋糕
    2007-09-20    谢敏 薛原    来源:《人民日报》2007-09-20 12版

  中国体育经纪人,如同石缝中的树苗,在职业化改革春风的吹拂中发芽,但又缺乏充足的空间和养分,生长得并不容易。不少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感叹:“做体育经纪人好难。”体育经纪人与管理部门之间,该怎样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

现状:夹缝中的生存

  “职业体育的兴起,产生了对体育经纪人的实际需求。体育经纪人是我国体育市场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与直接结果。” 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副主任翁家忍这样说道。
  关于中国体育经纪人的现状,北京东方体育经纪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渤认为,“在国外,几乎每个运动员都有自己的经纪人,俱乐部在处理球员的问题时已习惯于事先与该球员的经纪人进行协商。而在中国,经纪人的地位并没有被完全承认,绝大多数运动员也没有经纪人。”
  我国绝大多数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都是由国家投入。因此,在开发其商业价值时,有关主管部门自然会介入。在目前局面下,这种做法对于推动原有体育资源发挥效益具有一定积极意义。比如,“翔之队”就是中国田协为了全权管理刘翔的商业开发事务而组建的。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大卫认为,这样做可以让教练员和运动员全身心投入训练,在取得商业效果的同时,也发挥了协会在运动训练规律把握上的专业优势。
  不过,“当有些体育经纪事务被体育管理部门包办时,民间体育经纪人的介入就会显得困难重重。”在肯定田管中心做法合理性的同时,北京体育大学的易剑东教授也担心,体育管理部门的介入会挤压体育经纪人的生存空间和积极性。
  而在“姚之队”中方代表陆浩看来,在目前状况下,“民间体育经纪人”必须学会“适者生存”。他说:“我不能签运动员,就签项目协会和国家队。”

管理:在引导与束缚之间

  自从经纪人在国内体育市场出现以来,不按规则办事的现象为数不少。而近年来相关职能部门颁布了许多管理办法,却又总被抱怨为“引导少,约束多”。
  “中国的体育市场尚在培育阶段,相应的法规条例无法与职业体育市场相比,甚至远没有国内其他一些行业那样成熟,”说起自己在体育经纪领域中遇到的困惑,王渤举例说:“比如我国的体育人才和资源不能在市场中自由流动,无法产生其应有的商业价值。”
  在率先职业化的足球和篮球联赛中,这样的情况更为明显——国内球员转会实行摘牌制,不需要经纪人。外援引进方面,中国篮协实行的是俱乐部统一选秀,实际上也没有了经纪人可以运作的空间。
  “对于中国体育经纪人的管理,国家相关部门一直在研究探索中”,据上海体育学院的刘清早教授介绍,“今年7月,《体育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已通过审定,这一行业标准的出台对于保护经纪人和代理人的义务和权利,促进我国中介市场的规范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对策:做大“共赢”的蛋糕

  陆浩和篮球经纪人夏松都谈到,在健全的体育市场规则下,经纪人是其中运转的一个重要齿轮,经纪人尽量将运动员的价值最大化,也使得整个市场份额更大。在一个规范运作的环境中,市场越来越大,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收益更多。这既包括球员、管理者,也包括经纪人。
  因此,面对各方瓜分一杯羹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其实是把蛋糕做大。“只有市场的需求大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关注和投入越来越多的时候,体育经纪人的价值才能提升,”在夏松看来,“开放体育中介市场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一蹴而就,反而会出现混乱的局面。这个过程当中,需要管理者采取积极的、富有前瞻眼光的措施。现在,2008年奥运会是个机会,全世界都通过这个机会看到中国体育市场蕴涵的巨大潜力。但如果不培育、扶植本土体育产业力量的成长,包括构建体育推广、服务、管理、中介等整套体系,中国体育产业在未来能否有个合理架构,仍然是个问号。”
  易剑东也认为:“只有当中国的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逐步发展到有序竞争的阶段,当中国的体育产业市场逐步扩大为一个比较完备的体系时,体育经纪人才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以展示他们对于整个体育资源配置、流动、盘活的空前威力。”

  相关稿件
· 体育旅游能否“更热门、更火爆、更持久”? 2007-09-12
· 百事可乐积极投身于中国体育赞助事业 2007-09-12
· 北京奥体中心体育场日前通过竣工验收 2007-09-07
· 上海黄浦体育馆突发大火 2007-08-17
· 翟双合:"好运北京"体育赛事期间车辆将限行 2007-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