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7-01-08 本报记者:李涛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7-01-08 |
|
|
这两天,中学生小石第一次试着规划了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2800”,这是她预测的自己大学毕业时所能接受的最低月薪。
近日,北京金帽子潜能测评中心发布了一份《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调查报告》,对421名北京市的高一、高二年级学生进行了专项访问。调查发现,68%的受访中学生认为,高收入是一份理想职业必须满足的最主要条件。与小石相似,受访学生预期自己大学毕业后,能接受的最低月薪平均为2807元,有一半的人预测月薪不能低于2500元。
“净瞎填!”小石的班主任看到她写的“预期月薪2800元”时,忍不住大笑起来。北京五十中副校长孔庆亮对本次调查结果的第一反应是:“肯定是过高了。”他解释说,这些中学生的自信心都很高,根本不了解现在找工作有多难,而且,家长也普遍对孩子有过高期望,不愿意把孩子看低了。“等他们毕了业,走出校园,肯定就会感觉到落差了。”
2006年,团中央和北京大学联合实施的一项针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多数毕业生在求职时,首先选择的是发展机会,六成本科生的预期月薪在1000元~2000元。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发布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表明,专科毕业生的实际起薪为1333元,本科毕业生的起薪为1549元。湖南媒体2006年的调查也发现,一半以上大学毕业生的月薪预期为1000元,甚至低于当地农民工的实际月薪(1100元)。
尽管很多中学生还根本没考虑过自己将来适合什么职业,对校园外的求职市场也是一问三不知,但他们仍然对将来的就业形势持乐观态度。除了“高收入”之外,55%的受访中学生认为,理想职业还必须“有意思”或者“有兴趣”。如果一份职业仅仅“能够不断学习提高”,只有不到两成的中学生能够接受。
另一些学生的信心建立在报考热门专业上。他们觉得只要专业够热,将来不愁找不到工作。“我考不上北大、北师大这样的名校,那就报档次低一点的学校,但是专业一定要热门。这样不是在进大学之前就把就业问题解决了吗?”
一名参加调查的男生说:“热门专业的毕业生,月薪基本上得有5000元,怎么也不可能低于3000元吧。真要再低了,就不工作,先在家待着。”
周围的女生也有不同观点:“我感觉现在人家招聘都要求有工作经验,刚毕业肯定不能要求太高。最好先找一个喜欢的工作干着,收入多少不重要。等有经验了再跳槽。现在好多人不都这样吗?”
金帽子潜能测评中心的测评师李顺赋告诉记者:“在标准的职业生涯规划流程里,第一步就是分析自己的潜能特征,找出哪些专业、职业最适合自己发展。你必须把自己的专长提高到足够高的水平,然后你才有谈收入的资本。如果你因为收入条件不满足然后才考虑兴趣因素,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中学生的职业预期与现实结果差距甚远,但学校、老师却无力引导学生认识这种现状。孔庆亮分析说,现行的课程体系中没有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如果这样下去,中学生只能坐等4年大学毕业后,求职恐慌落到自己头上。
此外,李顺赋介绍,中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很多令成年人意料不到的地方。本次调查中,完全由中学生自由提名产生的职业偶像极其多元化。结果显示,中学生存在六类明显的职业价值取向。
现实型学生最多,通常以播音员、公务员、律师等为职业目标,占19.5%。财富型学生次多,通常是以财富排行榜上的典型人物为偶像,学生们最为推崇的是比尔·盖茨、黄光裕、杨澜等等,占9.0%。此外,以娱乐明星为偶像的占7.4%,以政治人物为偶像的占6.7%,以学者艺术家为偶像的占6.2%,也有1.7%的学生是以浪漫色彩浓厚的人物为职业偶像,例如戴安娜王妃、北欧国家的牧场主、英国皇室王子之妻等等。而其余49.5%的学生对这一问题则没做出明确回答。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