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民企:巨无霸产业规模下劳资关系相对和谐
    2010-06-11    作者:记者 来建强/泉州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工人的生存状况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经济参考报》记者最近南下北上,深入那些新生代产业工人的聚居区,和一些长年工作在流水线上的年轻人一起,聊聊他们的生活,听听他们的梦想。我们特意选择了两种经济类型的地区,一个是民营经济高度发达的福建,一个是外资相对密集的天津,意在通过这两个小小的侧面,为读者提供一个观察不同企业文化的视角。未必全面,但或可略见一斑。

  福建泉州,我国东南沿海的经济重镇、著名侨乡,这里聚集了近6万家民营企业和190多万外来打工者群体,而这样一个巨无霸的产业规模之下,竟拥有一个相对和谐的劳资关系,不免引人探究。

  谭运各:10年时间先后在3家台资鞋厂打工

  来自湖南衡阳的谭运各现在是泉州市鲤城区一家制鞋企业的工会主席,在拥有近500人的这家企业,他的身份算是相当显赫。1992年,高中刚毕业的谭运各随同打工湘军一头扎进了当时的鞋都——广东南海,在随后的10年时间,他先后在3家台资鞋厂寻找自己的空间。
  “我记得那时的企业,实行的都是军事化、半军事化的管理,一个人从进厂开始就被固定为一个工种,就像‘一个萝卜一个坑’,从班长到组长到课长再到部门主管,这一路的升迁十分艰难,如果前面的人没有动,后面的人就几乎是永无出头之日或者只能当工人。”谭运各回忆,在第一家企业他当了3年的组长,当了近两年的课长后,感觉自己换个企业还会有发展空间,于是跳了槽。但在接下来的两家企业,停留的时间一家比一家短。
  2003年,谭运各到了泉州,先是在泉州鲤城区火炬园的一家鞋服厂工作了3年左右,然后才进入现在的这家企业。他告诉记者:“在南海的10年和泉州的7年,感觉上有许多明显的差异,泉州的企业对工人倾注了更多的关怀,在过去的4年中,企业给工人涨工资的幅度比较大,我现在所在企业2006年给工人的保底工资是1000元,2008年是1150元,今年则是1500元。厂区内还配建了歌舞娱乐厅、网吧和职工书屋等。”

  童飞:不喜欢企业经常在晚上或周末组织加班

  童飞与谭运各现在是同一家企业的工友,而童飞是生产线上靠计件取薪的工人,月薪2000元左右。可能是因为年龄和岗位的差异,他们关注的有所不同。“80后”的童飞虽然对一些泉州企业为工人提供娱乐设施的做法表示基本满意,但他不喜欢企业经常在晚上或周末组织加班。如果整整一周不是上班就是加班,这会让童飞感到生活无比乏味,在泉州打工的10年间,他为此不断地“炒”老板换工厂。

  单坤:“我们离城市其实还很远”

  21岁的贵州小伙子单坤在老家初中没毕业就辍学,随父母到泉州晋江打工。他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刚进城拿到工资那会儿,特兴奋。头几个月,花了很多钱买新衣服,把自己装扮得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城市人。但现实经常让他开心不成。“有些城市人不愿意和我们农民工打交道,感觉我们离城市其实还很远。”单坤说,“这里城市太小了,除了工厂就没别的,还是想去更大的城市看看。”

  张国泉:“如果没有文体活动来调剂,生活的压抑将无法排解”

  来自江西乐平市乐港镇港口村的张国泉现在泉州市民营企业——特步(中国)有限公司工作,今年是他在泉州打工的第5年。张国泉也曾在上海打过工,“在上海打工特别忙碌,每天吃完睡醒就要不停地工作。”张国泉说,“来泉州发现,许多企业为员工建有健身场地,跑步机、杠铃等健身器械一应俱全。”
  “工作之余还能享受到体育生活,这是我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张国泉说,“这里的生活让我在泉州找到一种归属感,也对这座城市有了一种责任感。”
  目前,泉州市外来工总数达到190多万人,接近全市总人口数的1/4。调查显示,泉州外来工以青壮年为主,16岁到35岁这一年龄段占了78%。“如果没有文体活动来调剂我们的生活,我们当中许多人面临生活的压抑将无法排解,这不仅会影响到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治安。”张国泉认为。

  邵峰:“11年的打工经历告诉我,‘爱拼才会赢’”

  在泉州的11年打拼,如今戴在外来工邵峰头上的“光环”很多,一路走来,他从一名普通外来员工成为“泉州十佳优秀外来工”、“十大外来工创业精英”。如今身为石狮雪峰广告公司总经理的他,有了自己的公司,有了自己的事业。每年石狮开“两会”,他都作为外来工代表列席,为保护外来工权益献计献策。他从心底感叹:“我已经融入了泉州,这几年来,感觉泉州的创业环境越来越好,我热爱泉州这个第二故乡。”
  展望未来,邵峰意气风发:“11年的打工经历告诉我,事在人为,用闽南一句歌词来说,就是‘爱拼才会赢’。”

    天津的外资企业:生活有点单调

    作为我国作传统工业基地、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天津一直是海内外资金青睐的投资目的地。截至2009年末,仅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累计就有136家企业在这里投资了379个项目。产业的聚集带来工人汇聚。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访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青开发区等地,了解这些年轻的新一代产业工人们的生活工作、所思所想。

    民营企业逐渐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

    泉州师范学院教授黄晋一认为,泉州民营经济发达,民营企业对全市GDP的贡献率占到90%左右,而泉州的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很大程度上也对现实有很大影响。

  相关稿件
· 中石油抛“橄榄枝” 民企自叹不敢奢求 2010-05-26
· 刘永好:“新36条”坚定民企信心 2010-05-24
· 刘永好:天量信贷下 民企获得融资不多 2010-05-20
· [关注]黄光裕案:沉重的民企教科书 2010-05-20
· 民企有望分羹国储油 201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