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作传统工业基地、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天津一直是海内外资金青睐的投资目的地。截至2009年末,仅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累计就有136家企业在这里投资了379个项目。产业的聚集带来工人汇聚。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访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青开发区等地,了解这些年轻的新一代产业工人们的生活工作、所思所想。
“早八点到晚八点,不断重复同一个动作”
6月2日上午10时,《经济参考报》记者见到李晓童时,她刚刚下班2小时,连续12个小时的夜班工作后,疲惫写满了她稚嫩的脸,不住地打着哈欠。
2010年春节后,18岁的李晓童在天津宁河老乡的带领下来到位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天津三星电子有限公司,成为公司DVD生产流水线上的一名普通工人。初来乍到时,厂里的一切还都很新鲜,大机器流水线在这个18岁少女眼里无疑是“高科技”的象征。 眼瞅着老员工操作,一切从零学起,李晓童说自己当时用了一周左右就正式上岗了。但干了没几天“胳膊肘累得抬不动,手腕酸了好一阵子”。 如果是上白班,李晓童必须在早上7点起床,洗漱、排队打水、吃早饭,赶在8点上岗。除了中午半小时吃饭,其余时间都要在车间一刻不停地忙碌。 李晓童介绍,自己主要负责在生产流水线上装配DVD线路板上的零部件。工作要从早八点一直到晚八点,其间需要不断地重复同一个动作,稍不留神出错就有可能报废。 谈起自己的工作,她用“这活儿是个人就能学会”来形容。她说:“有时候累了,想起上学时太贪玩,也觉得后悔。如果当年读书再用功些,兴许能上个大学,不用像现在这样累了。不过,我的同学现在绝大多数也都和我一样在凭体力吃饭。” 同样在天津滨海新区打工,李大阔和韩志勇,这两位河北衡水同乡,5月底选择了从天津津亚电子有限公司辞职,原因是“几年下来,实在是太厌烦一天连续干12个小时的高强度流水线工作。” 韩志勇给记者算了他原来在津亚电子时的工资账:厂里计时算工资,一小时8块,每天工作8小时外都算加班,一个月下来能挣到2000出头。再有额外加班,自己一个月最多拿到过2800元。2009年过年,韩志勇没舍得回老家,大年初一、初二是在厂子里度过的,拿到了平日里三倍的工资,这让他觉得“很值”。 李大阔之前在车间负责手机翻盖轴的装配,工艺不复杂,但需要耐心,毕竟每天都在大量重复同一个动作。他说自己上班前一般不敢多喝水,“流水线上一件连一件,去趟厕所回来活儿就压上了,落下的难补回来。”他说,自己最多时一天要干14个小时。 辞职后的李大阔和韩志勇,本想换一个“轻快些,挣钱多点更好”的工作,但找了中介后才发现,介绍的工作都和之前的差别不大。因为只有初中学历,他们只能在同类型的工厂里从一家换到另一家。现在想来,两人又觉得当初辞职的决定多少有些鲁莽。
多家外企租房免费提供给员工
公寓图书馆一次也没去过,差不多所有的休息日都在宿舍补觉。除了同宿舍的姐妹,基本上没有新认识朋友。“亏了没男朋友,要是有,一天也见不着一回。”她说。
座落于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五大街上的国翔公寓,是辖区内企业工人的聚居地之一。这家由民营企业投资兴建的单身廉租公寓,主要面向蓝领阶层。近8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囊括了四座、总共可容纳1.3万人的廉租公寓和一座酒店式公寓,其中约80%-90%都是外来操作工。 公寓投资方——天津国臣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公关策划赵孝博告诉记者,公寓现有8人间和4人间两种房型,均配备了空调系统、电话和有线电视接口,4人间还额外配备了独立卫生间。目前,8人间每人每月仅需160元,4人间每人每月需480元。公寓目前入住基本饱和,包括三星、摩托罗拉在内的多家外企都在这里租房,免费提供给员工住宿。 经过近6年的发展,国翔公寓周边的商业配套日渐齐全。尽管如此,但住在公寓里的李晓童们整天仍生活在单调中。 李晓童说:“来开发区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看一次海,但直到现在也没去过”。按说她的工作干4天可以休2天,可她还是觉得自主支配的时间“紧紧巴巴”。公寓图书馆一次也没去过,差不多所有的休息日都在宿舍补觉。除了同宿舍的姐妹,基本上没有新认识朋友。“亏了没男朋友,要是有,一天也见不着一回。”她说。 李大阔和韩志勇的情况类似。他俩辞职后搬进了20元一天的日租房里,唯一的爱好就只有上网,而能“拉上呱”的就只有同乡。没有了忙碌工作的充实,辞职后的他们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单调。 湖南常德石门人陈惠2008年到天津西青开发区的一家服装类企业打工。在离单位不远的胡同,她和在天津干装修的丈夫以每月300元的价格租了个十平方米的小单间。3岁的孩子则交给在老家的婆婆。 周末,她会叫上丈夫去附近超市转转。她不愿坐家门口的超市班车,宁愿坐在老公电动车的后座上,在她看来,这是生活中难得的一件浪漫的事情。
“攒够了钱还得回老家发展”
“再干三两年,等我攒够了钱还回老家发展,做个买卖,再成个家,这几年出来也算没白混了。”韩志勇说。
王晓晖老家在河北饶阳县农村。1998年,刚满20岁的她离开家乡,只身来到天津西青开发区的一家服装类企业打工。2002年经人介绍与天津小伙小张成婚。婚后双方父母资助他们以每平方米1000多元的价格,在离单位不远的西青区某小区全额付款买了一套住房。 凭着做活儿心细,手艺精,王晓晖得到了同事和厂里领导的认可。现在,她已是车间负责人,跟单位签了劳动合同,上了五险一金,收入多时每月有2500块。但在《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工人中,像王晓晖这样真在天津扎根了人的并不多。 一米八的个头,时髦的黑框眼镜,一身休闲运动装,十足一个阳光大男孩,记者乍一见杨一凡,不但看不出他是名厨师,更不像传统印象中的农民工。 杨一凡初中毕业后到技校学习厨师,2002年来到天津,先后辗转多家工厂。2006年,他决心开餐馆当老板,可种种原因经营了三四个月即告关门。创业失利的他有些失落,当年便回到西安完婚,可婚后没两个月,有些不甘心的他再度返回天津。 他说:“在外边折腾几年迟早是要回去的。天津消费高,房价涨得撵不上,再说这几年我也没混上个户口,跟媳妇长期两地分居不是个办法。爹妈着急抱孙子,可我琢磨着先挣点钱,等30岁左右再考虑回老家,搞点养殖什么的。要孩子得有经济基础,要不然谁养得起。”说起孩子,杨一凡一脸无奈。 李大阔和韩志勇几年工作下来,都攒了一些钱,不过现如今都还没谈对象。 年龄稍大些的韩志勇说,家里人现在一打电话就催着自己谈个女朋友,次数一多就不想接家里的电话了。他们也想过等多赚些钱能在天津成家,可眼瞅着滨海新区的房价一天涨过一天,远远超过了自己的赚钱能力,也就逐渐放弃了这个念头,无奈接受了事实。“再干三两年,等我攒够了钱还回老家发展,做个买卖,再成个家,这几年出来也算没白混了。” 对将来有什么打算?面对记者问题,李晓童睁大了眼睛说:“趁着年轻多挣点钱,要不然就更没路子了。”
(应要求,本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