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非洲投资 须防“水土不服”
    2006-11-09    本报记者:袁晔 陈瑶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非洲大陆上的各个行业,中国人的身影正日益活跃,中资企业总数已超过800家。非洲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不容忽视的发展潜力,仍在吸引着更多的中国公司“走进非洲”。
    然而,如同一个人初到陌生的环境,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中国企业走进非洲,面临的考验同样严峻。

劳资纠纷是最棘手的问题

    在喀麦隆经济首都杜阿拉的中国商城,当地小贩在售卖中国商品。本报记者 杨磊 摄

    在记者所到的非洲国家,无论是总统、部长还是企业界人士,无不热忱欢迎中国企业带着资金、技术和设备前来投资,不少国家还颁布了吸引外国投资的优惠政策。但是,由于各国情况不同,投资环境千差万别,加上中非企业在经营模式、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中资企业或多或少都遭遇过“成长的烦恼”,劳资纠纷就是其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对此,一拖科特迪瓦农机装配公司总经理秦亚飞感受特别深。他说:“国内基本上不存在劳资纠纷问题,所以,刚到非洲时,看到当地员工动辄罢工,感到很不习惯。后来才知道,其实没这么简单。”
    这家公司在1998年开业当年,就毫无思想准备地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劳资纠纷。引发这场纠纷的“导火索”是公司对部分当地员工不满意,准备辞退他们。这些员工不服,把公司告上法庭,索赔9000万西非法郎(折合30多万美元)。由于公司不熟悉当地法律,这场官司一直拖到2005年才了结,公司最终赔偿800万西非法郎。
    公司痛定思痛,得出教训:企业一定要了解当地法律,一切依法行事。如果员工违反规章制度、给企业造成损失等,必须保留证据,将来一旦要打官司,这些都可以作为有效证据。
    科特迪瓦的劳工法对资方比较苛刻,劳动保障组织也倾向于为工人说话。工人通常每两年至三年就要求提高工资,增加福利,资方如不答复就罢工。
    秦亚飞说,劳资纠纷最容易在公司辞退员工和员工要求加薪时发生。“只要依法管理,按章办事,加强沟通,矛盾并非解决不了。”

可考虑先贸易后设厂的方式逐步推进

    一个企业要开辟海外疆域,动辄涉及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投资,岂可小视?而决定这一步对错与否,很大程度上要看前期市场调研工作是否扎实可靠。
    据中国驻加纳大使馆经商处介绍,国内一家企业1998年来到盛产黄金的加纳,与当地一家企业共同投资1000多万美元开采金矿。但是,由于企业准备不足,缺乏流动资金,金矿试生产仅半年多就被迫停产。
    秦亚飞说,为避免出现投资决策失误,生产型企业可以考虑采取先贸易后设厂的方式来逐步推进。他认为,贸易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熟悉当地投资环境,而且还可以为企业在当地生产打下一定的市场基础,让企业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科特迪瓦是全球闻名的可可、咖啡生产国,农用机械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但一拖集团并没有贸然进入,而是于1998年在科特迪瓦建立工厂之前,首先于1992年设立了办事处,从销售农用机械开始,逐渐摸清楚什么样的设备适合当地市场。1996年至1997年,公司又根据当地情况改进产品设计,例如根据当地咖啡豆的大小改良咖啡机,后来又开发了大型碾米机、低温干燥机、植物油炼榨机等,满足了当地农民的需要。

规模宜从小到大循序渐进

    加纳缺医少药,唯一的一个药厂设备陈旧,产品单一。长期以来,该国输液系列产品市场一直被印度药商所控制。1998年,经人介绍,黑龙江民营企业家孟繁明前来考察市场,发现了加纳医药产业这个潜在的投资机会。于是,他决定首期投资100多万美元,在当地兴建第一家软包装输液生产厂——三宝(加纳)制药有限公司。
    创业初期并不顺利,企业投产后的头两年一直亏损,2004年,企业终于开始盈利。今年,“三宝”又拿到了加纳卫生系统90%的输液产品订单。科特迪瓦等周边国家药商也纷纷慕名上门订货。加纳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则希望他扩大生产规模,把年产量提高到800万袋,以全面取代进口输液产品。
    不过,孟繁明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认为,当地市场潜力有限,不可盲目扩大生产。他计划从明年起,一边开拓周边国家市场,一边逐步增加投资,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决定投资后应立即考虑聘用律师

    加纳黄金有线电视台总经理周旭认为,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最重要的是要利用好当地的投资政策,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因此,“找个好律师是最重要的”。
    他说,企业在做出投资决定后,应当立即考虑聘用合适的律师,通过律师了解该国对外国投资者的政策规定。在开设公司时,也一定要让律师为公司进行正式注册,否则,很可能给将来的经营埋下隐患。
    在聘用员工时,也应当让律师根据当地的劳工法等制定聘用合同。例如在加纳,每个应聘者都要提供求职信、个人简历、担保信等文件,法律规定在三个月的试用期内双方可自主选择,超过试用期后,雇主就不能随意开除员工。遇到员工不遵守公司规定,可以向其发出两三次警告信,这些都要存档,留作将来提交法庭的证据。
    由中国公民注册组建的加纳黄金有线电视台自1997年起在首都阿克拉提供有线电视网络服务,目前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与非洲结成“命运共同体”

    中国企业在非洲创业,不可能脱离开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壤而孤立发展,“互利共赢”的合作,不仅体现在中国和非洲整体关系上,也应在中非企业关系上得到体现。
    中国地质矿业总公司(中地矿)与科特迪瓦国家矿业发展公司合作数年,总经理助理王维东说,现在非洲国家希望在资源和能源开发领域与中国开展合作,得到他们所缺乏的技术和资金,但如果我们的企业盲目认为非洲人不如自己,态度居高临下,在合作时以攫取最高利益为目的,很容易让非洲合作伙伴产生反感,久而久之就会对中国的整体形象造成破坏。
    本地化是许多中资企业成功的法宝。从事通信设备研发、生产、营销和服务的华为公司从2002年开始进入喀麦隆,立足于本地化,他们先后聘用了10多名当地技术人员。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针对非洲在电信方面的旺盛需求,通过合资建厂、承揽工程等多种方式,在非洲50多个国家建立了现代通讯网络,员工队伍已发展到1100多人,其中65%是当地人。
    中国驻科特迪瓦大使马志学认为,跟非洲合作,要讲究共同管理,跟对方形成命运共同体。双方都有利,合作就有了生命力。

背景链接

    中非贸易:
    1971年,中非双方的贸易额是2.6亿美元,2005年则达到了397亿美元,是以前的150倍。今年的中非贸易额有望突破500亿美元。纺织服装、轻工、家具等传统商品对非出口正在增长,摩托车、手机、彩电、DVD等机电产品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中国制造的汽车、飞机甚至卫星也已进入非洲。非洲商品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如埃及的大理石、摩洛哥的磷肥、赞比亚的铜制品、马里的棉花、科特迪瓦、加纳的可可、乌干达的咖啡、坦桑尼亚的腰果、津巴布韦的烟草、突尼斯的橄榄油、南非和博茨瓦纳的钻石等,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

    中非工程承包:
    近五年来,中国企业在非洲承包建设公路6000多公里,新建和修复铁路3400多公里,建设电站七座,总装机容量超过350万千瓦,并承担了尼日利亚的铁路大修改造、刚果(布)的英布鲁水电站、利比亚的天然气管线、安哥拉的电信网络建设,以及刚开工不久的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等工程项目。

    中非援助:
    中国一直致力于向非洲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迄今已在49个非洲国家建成了781个成套项目,其中有43所医院,20所学校,30个体育场馆,23个农场,18座电站和3000公里道路。其中,坦赞铁路、毛里塔尼亚友谊港、埃塞俄比亚环城公路、马里体育场等项目已成为中非友谊的标志。近年来,中国政府减免了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109亿元的对华债务;向马达加斯加等遭受飓风、海啸、地震灾害的国家提供了37笔紧急救灾援助;派出了15000人次的医疗队员。

  相关稿件
· 在非洲卖空调,利润几乎为国内十倍 2006-11-09
· 记者目击:非洲大陆带来的新鲜货 2006-11-09
· 企业进非洲 金融要助力 2006-11-08
· 北京举办“非洲商品展览会” 2006-11-07
· 中国丝绸折服非洲朋友 2006-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