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卖空调,利润几乎为国内十倍
    2006-11-09    本报记者:韩丹    来源:经济参考报

    1996年10月,海信集团南非公司成立,海信在海外的第一个生产基地——年产10万台彩电和黑白电视机的工厂开工生产。近年来,海信在南非市场的占有率一直保持在12%以上。本报记者 王迎 摄

    “进欧美市场是头破血流地挤进去的,进非洲市场则是被请去的。”新科空调品牌总监许意强在谈到中国企业在非洲市场受到的礼遇时颇感骄傲。
    在刚刚闭幕的中非论坛北京峰会上,中非宣布建立起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据了解,国内家电企业对非洲市场越来越有信心,海尔、格力、海信、春兰等国内众多企业都已由出口产品进而到海外建厂。
    作为第一个在非洲投资建厂的中国家电企业,新科的非洲“探险”历程是很幸运的。2005年尼日利亚商务部长瓦兹热来中国招商引资时“相中”了江苏省的新科空调,并热情地邀请新科到非洲开厂。不到一年时间,新科空调就在尼日利亚建合资工厂并投入生产。如今,在尼日利亚的街头巷尾,可以看到不少带有新科LOGO的路牌,在当地的电视节目中也会偶尔插播新科空调的广告。但是,“非洲产”新科空调与国内产品有很大不同,它们特别厚重,外观简单,在插座处有个显示灯,过电时显示为红色,并能在电压不稳定的情况下正常使用。其实,以上的设计都是瓦兹热部长的主意,他还热情地教中国企业如何在当地做广告。在新产品面世后,部长先生甚至自掏腰包买了十几套“非洲产”新科空调,送给亲朋好友。
    商务部长如此厚待中国企业缘于尼日利亚缺少制造业并严重依赖进口产品。此外,中非之间深厚的友谊让中国企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成为中国企业在技术与品牌上主导合资公司的基础。
    眼下,14个来自新科的中国工程师正在从拧螺丝开始,手把手地教非洲工人如何生产空调。这些工程师大多是年轻的单身汉,公司给他们高出国内三倍的工资待遇,管理层的年收入达四万美元。虽然收入颇丰,但他们在非洲的生活还需要些时间才能适应——当地的通讯网络不稳定,他们无法与家人长时间通话;大米要从中国漂洋过海运到非洲;水太贵,拿椰汁当水喝;还要打一些疫苗,以防被毒虫子咬伤。
    虽然日子有些艰苦,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非洲。在尼日利亚的工业园区,中国企业比比皆是。“我们正在说服上游配套企业,让他们也来非洲建厂,这将大大降低成本。”许意强说,新科在尼日利亚拥有了15万套/年的空调产能后,正在筹备二期工程,并争取在非洲建起完整的空调产业链。此外,还将把MP3、DVD等生产线搬到非洲来。其实,海尔、格力、海信、春兰等国内的家电企业也都在非洲酝酿战略投入,由出口产品到海外建厂。
    为什么家电企业源源不断走进非洲?“一台1.5匹的空调在非洲能卖5000元,是国内价格的两倍。”许意强说,非洲的商业环境很不成熟,卖方少买方也少,至少五年内不存在价格战的问题。据透露,在非洲生产空调的毛利润率能达50%以上,这几乎是国内利润的十倍。而在成本方面,土地成本可以忽略,人工成本也要低于国内。
    此外,气候炎热的非洲,是空调等家电消费品增长潜力最大的市场。春兰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冯斌说,目前非洲的经济总量虽然仅占全世界的1%,贸易额也只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但非洲有8.6亿人口,市场潜力巨大。反观国内与欧美市场,价格战、绿色环保指令与反倾销已令中国家电企业连微薄的利润都难保,库存更是企业的头等难题。非洲市场将成为家电企业寻求利润增长点的战略市场。
    “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首次实现了向外输出技术与品牌。”许意强说,他们第一次品尝到了技术上占优势的甜果子。当地政策的优待更令中国企业如虎添翼,在中非友好关系日益深入的大框架下,非洲政府甚至将中国企业视为自己国家的企业,主动帮助中国企业解决遇到的困难并加以保护。另外,非洲人觉得中国人很亲切,在非洲,不仅很多人会说中国话,还有不少人会唱中国的“老歌”。
  相关稿件
· 企业进非洲 金融要助力 2006-11-08
· 北京举办“非洲商品展览会” 2006-11-07
· 中国丝绸折服非洲朋友 2006-11-06
· 中国企业家闯非洲 2006-11-06
· 中国—非洲联合工商会成立 2006-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