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常规增长正逐步退出,中国经济全面进入“后危机时代”的复苏管理。巴曙松对2010年中国经济政策的脉络作出自己的解读。
“2009年最为超常规的几个环节信贷投放、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以及房地产市场的超常规增长等正在逐步退出,只是表现在退出节奏和程度上,不同的政策退出可能有不同的过程。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方向已经十分明确,这一部分对市场传递的信号也比较清楚;信贷投放的正常化也基本清晰,按照合理均衡的投放思路,加之窗口指导的作用,全年的信贷目标应当可以实现;地方投融资平台则是2010年二季度和三季度宏观政策正常化的重点,目前应当说处于政策的准备期以及问题的评估时期;针对资产泡沫的房地产政策的退出则处于密集发布期、接下来是对政策效果的观察期。”昨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在泛美担保协会年会上表示。
通过2008底和2009年非常时期的超常规政策,中国率先走出危机,同时整体上全球经济也开始踏上复苏之旅。那么,中国如何把控从危机应对到复苏管理退出政策?巴曙松表示,不同国家面对的复苏格局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决定了全球将由协同一致的危机应对进入不断分化的复苏管理过程。中国经济将从2010年开启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由危机应对全面进入“后危机时代”的复苏管理。
他认为应该把控从危机应对到复苏管理退出政策五条主线。其中,复苏管理下的主要挑战是通胀预期与资产泡沫。2009年信贷增长和M2增速都创造了历史的纪录——2010第一季度新增贷款2.65万亿,占全年7.5万亿新增信贷目标的35%——即使较为严格的量化控制政策得到有效实施,2010年依然需要关注资产泡沫及其通胀预期问题。
另外,基于中国特殊的财政政策执行方式,他认为2010年中国财政政策退出的真正含义并不是大规模的削减支出,而是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
针对地方融资平台的退出,应以市场化方式清理与规范。巴曙松坦言,地方投融资平台所推动的基础设施项目在危机应对时期发挥了很积极的作用,通过带动投资和扩大内需应对了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期,但是少数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过度负债等带来了新的问题。
巴曙松建议下一步规范和清理应围绕四个方面:第一,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分类处理,对于省市一级财政收入比较稳定,偿还能力较强的,经过必要的规范和清理后,应该对它们继续提供贷款支持,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工;对于财政状况较差的县一级平台,则尽量不提供贷款;第二,投融资平台的银行贷款必须与实体建设项目对应起来,重点防范纯粹用来借钱的壳公司,这一部分违规行为要重点清理;第三,对打包贷款进行项目的对应和清理,即是说银行把贷款所对应的项目一一打开和对应,从而明确不同项目的偿还能力和风险水平;第四,引入更多的市场化手段。一方面,对一部分有现金流的投融资平台,可以通过市场化运作,如转让股份、转让资产等形式,让他能够运行下去。另一方面,也可以发行城投债,可以将它视为一种准市政债,经过适当的规范、完善之后,还有发展的空间。
2009年中国危机应对货币政策的基调是“适度宽松”,而货币政策的退出受到各方关注。
巴曙松认为中国的货币信贷政策退出本质之一是由超常规的大规模信贷投放转向正常状态下均衡的信贷投放。考虑到2010年可能出现的“前高后稳”的经济增长格局,信贷投放的布局很可能呈现3:3:2:2的目标格局。
从目前的数据分析,因为一季度的信贷投放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超出7.5万亿的30%,因此,除非放弃7.5万亿的年度信贷监控目标,或者二三季度信贷投放在房地产调控以及地方投融资平台贷款清理约束下显著降低,否则担心二季度依然会面临与一季度类似的信贷窗口指导。
关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待完善问题,他认为人民币的汇率制度一直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浮动是正常的,波动幅度大幅降低只是危机时期的特殊应对举措。而短期目标是积极稳妥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扩大浮动区间。因此,选择适当的时机,重新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区间,可能是必须要考虑的政策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