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期以来,部分境外媒体大肆炒作所谓中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一些媒体甚至不顾事实真相,进行夸大歪曲事实的报道,给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造成了负面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
坚决反对恶意炒作
问:3月份以来,国外媒体出现了很多对中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问题的负面报道,你对此有何评论?
答: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我认真阅读了相关报道,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对具体案件的报道。此类报道客观反映了目前中国个别出口企业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我们查清事实真相,并采取整改措施。对此我们表示欢迎。第二类是相对客观和中立的评论。对此我们也是持欢迎和尊重态度的。
三类则是恶意诋毁“中国制造”。对此类捕风捉影、以偏概全,甚至无中生有、恶意炒作的报道,我们坚决反对。这些媒体的真实用意令人深思。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仍然对中国产品无端猜忌,惧怕市场竞争,看不到贸易的互惠互利,企图通过构筑各种壁垒阻止中国产品,让人感到十分遗憾。其实质还是贸易保护主义的翻版,是“中国威胁论”的变种。
以偏概全不是科学态度
问:从中方公布的调查情况看,中国个别出口产品的确存在问题,你是如何看的?
答:首先,看问题要全面。比如,近期颇为媒体关注的牙膏,去年出口额为8000万美元,不到中国9700亿美元出口总额的万分之一;其中,被查出含二甘醇的为330万美元,占三十万分之一。不能因为个别产品存在问题,就怀疑中国出口商品的总体质量,那不是科学的态度。负责任地说,中国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是有保障的。前不久,日本厚生省公布了2006年日本进口食品合格率,其中自中国进口的食品合格率为99.42%,而美国是98.69%,欧盟是99.38%。我想,他们的数据能说明一些问题。
其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差距,个别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较为淡薄,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无法完全避免。事实上,我国国内一直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对产品质量安全也多有曝光。在某种程度上,出口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国内问题的溢出。但也要看到,中国产品的质量一直在稳步提高。譬如,上半年中国蔬菜农残合格率超过94%,较2003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政府一样,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对出现的问题,我们从来不回避,始终本着实事求是、负责任的态度来处理解决。近期出现这些案件,只要责任在中方,我们都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查处涉案企业,整顿出口秩序。
加强对外交涉增信释疑
问:国外媒体炒作是否会对我国产品出口产生影响?
答:从上半年情况看,我国出口仍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累计增长27.6%,达5467亿美元。其中,食品、药品、玩具等境外负面报道较多的商品也分别增长了22.2%、41%和27.7%。这说明,绝大多数进口商、零售商和消费者是理性的,不会因为一些片面之辞就改变对中国产品的基本评价。但也不可否认,某些恶意攻击,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产品的形象,可能会误导部分消费者。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确保出口商品质量安全,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如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相关政府部门也各司其职,加大了监管力度。商务部、质检总局、农业部还积极利用各种渠道,加强对外交涉,增信释疑,努力把负面报道的影响降到最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