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稳坐全球外汇储备“第一把交椅”已达17个月了。今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2020亿美元,而近三个月又新增1000多亿美元。专家分析,二季度末外汇储备已达1.3万亿美元。 超过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意味着我国有着充裕的国际支付能力,彰显了我国经济实力。但高额外汇储备也带来一些棘手问题:央行不得不放出大量基础货币进行对冲,令价格稳定面临潜在压力,这给当前金融调控构成了挑战,同时也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高额外汇储备究竟意味着什么?对我们的生活会有哪些影响?《市场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教授。 《市场报》:导致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单纯靠多进口能使高额外汇储备降下来吗? 丁志杰:贸易顺差持续扩大是首要原因。其次,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作用下,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境外热钱,通过各种合法和非法渠道流入境内;一方面国内居民、企业和金融机构持汇积极性下降,大量抛售手中美元,且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这些因素均造成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加。 外汇储备并非只攒不用,外汇储备“第一把交椅”也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近年来扩大进口就是为了能够花掉更多外汇,但出口增速偏快,还是造成了被动持有越来越多的境外金融资产。 《市场报》:您认为“巨额外汇储备是国民财富的流失”,为什么? 丁志杰:2006年,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增加630亿美元,而我国对外非金融投资只增加160亿美元。总计将近5000多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花不出去,只能变成我国外汇储备。 一般来讲,在所有负债中直接投资的成本最高,而所有资产中储备资产的收益最低。假设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成本是10%,储备资产运用的收益率是4%,那么持有储备的净成本就是6%,来源于外商直接投资的5000亿美元储备,每年的损耗超过300亿美元。这就是国民财富的净流失。 《市场报》:最近财政部立项发行1.55万亿特别国债,从央行流出约2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组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就是为了提高我国外汇储备的收益率。但汇投公司出手第一笔收购私募基金“黑石”股份后,该股就出现了下跌,您对这笔投资如何评价? 丁志杰:组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代表政府管理外汇资产,在目前的情形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应急措施。其投资短期内应保证收益,以财务投资为主,长期应服从国家根本利益,以战略投资为主。 尽管黑石的股价在汇投买入后第二天开始持续下跌,但这几天又涨起来,不能仅仅根据短期盈亏来评判这桩投资。汇投入股黑石有三方面考虑:其一,黑石公司品质优良;其二,也是汇投未来资产配置的战略需要;其三,还是出于避免直接在美国投资会带来“中国威胁论”的考虑。对这笔投资,我们应以长远的眼光来关注。 《市场报》:作为解决外汇储备过高、鼓励落实“藏汇于民”政策的主要手段——QDII(境内机构代客境外理财)产品,一经推出就获得一片掌声。但目前看,QDII额度依然用不完,购买者也并不积极,未来要想“叫座”应有何改进措施? 丁志杰:QDII受冷,源于人民币升值预期,投资外汇理财产品要承担人民币升值的风险;另外,国内资本市场火爆也是一个原因。 以上只是外部原因,要想让QDII火起来,根本上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逐步放松投资限制。目前获得QDII资格的机构还很少,直接导致产品设计“以机构利益为中心”,一些模糊条款甚至是有损客户利益的。放松限制就是让更多机构成为QDII,给这个市场引入必要的竞争,从而设计出以客户利益为中心的、有吸引力的产品。 《市场报》:从全局看,我们应当如何看待目前过高的外汇储备? 丁志杰: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犹如一把“双刃剑”。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和体制转轨时期,不确定因素比较多。充足的外汇储备有利于增强国际清偿能力,提高海内外对我国经济和货币的信心;应对突发性事件,防范金融风险,并提供雄厚的资金保障。 但也应看到,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也有很多不利影响。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流动性过剩。央行买入外汇必须投放等值的人民币,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意味着外汇占款同比增加,基础货币投放越来越被动,制约了央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效果。基础货币的扩张,推动货币供给和银行信贷过快增长,引起投资扩张,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以及资产泡沫等问题,并增加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对此,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妥善应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