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0亿美元吞并惠氏 辉瑞掀制药业新并购潮
    2009-02-11    作者:陈丽娟    来源:国际金融报

  一位接近惠氏的人士昨日(2月10日)向记者透露,辉瑞并购惠氏后,双方在中国市场的整合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展开。

建药业新航母

  持续恶化的金融危机,并没有阻挡制药业的并购浪潮。辉瑞作为全球制药业排名第一的企业,在1月27日与另一大制药巨头美国惠氏达成协议,以680亿美元收购惠氏所有股份,一举成为制药行业10年以来最大收购案。
  对于这起可能改变全球制药行业格局的交易,辉瑞预计,将于2009年第三或第四季度完成。
  而来自全球最大医药调研公司IMS的调查显示,合并后的新公司将在美国拥有大约12%的市场份额,在欧洲、亚洲与拉丁美洲,则将分别拥有大约10%、7%和6%的市场份额,超越其他任何制药企业。
  尽管交易尚未最终完成,辉瑞CEO杰弗里·金德勒对此已经信心满满,他表示:“辉瑞和惠氏为产业转型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合并产生的世界第一大生物制药公司将以其独特、多样和规模化的优势屹立于全球医疗市场。”
  而辉瑞和惠氏为此次合并联合创办的专门网站,也打出旗号“打造全球最大的生物制药企业”。
  关于中国市场可能出现的整合,惠氏中国方面向记者表示,辉瑞与惠氏在中国区的整合尚未有时间表。

解专利药到期困局

  在豪掷千金吞并惠氏背后,是摆在辉瑞面前的最急迫危机——专利药产品陆续到期。2008年辉瑞旗下的3个重磅专利药——高血压药物络活喜、过敏药物仙特明和抗癌药物伊立替康专利到期,辉瑞将损失26亿美元损失。更糟糕的是,辉瑞的头号产品,全球最畅销的降胆固醇药、销售额占其收入1/4的立普妥也将于2010年3月份到期。立普妥2008年全球销售额为124亿美元。
  “辉瑞的产品多为处方药,多个产品面临专利到期。专利到期后与仿制药相比,就缺少了竞争优势。”一位医药分析人士告诉记者,化学药新药研发投入代价昂贵、周期长,而且成功率极低。“目前辉瑞必须应对2011年营收将大幅下滑的问题。”瑞士信贷分析师阿诺德认为,收购惠氏将帮助辉瑞从一家畅销药生产商转型为综合性制药商,其产品将涉及疫苗、生技药品、传统丸剂、非处方药和兽药等多个领域。
  同时,惠氏的生物技术和疫苗业务也正是辉瑞所看好的。通过这项收购行动,辉瑞将获得惠氏生产的疫苗,以及不受仿制药威胁的其他几只产品。此外,通过压缩销售和营销队伍,可以节省数十亿美元的营运开销。辉瑞显然也看好并购前景,在并购声明中预计,此次并购结束后的第二年,能给辉瑞带来每股盈利增值。在并购完成后的第三年,能给辉瑞节省总计40亿美元的成本。
  但对于如此大规模的并购,业内也不乏质疑声。“让如此规模的公司获得增长,几乎不可能。”美国Sanford Bernstein咨询公司分析师托马斯预测,从2010年到2015年,辉瑞与惠氏组建的新公司销售额将从730亿美元减少到620亿美元。
  并且,由于惠氏同时是国际主要营养品生产商,在拉美、中东与中国等高增长的新兴市场拥有可观市场份额,无营养品业务的辉瑞在入主惠氏后,将如何处置惠氏的奶粉业务,也备受业界关注。

并购潮将升温

  实际上,目前几大制药企业都面临着和辉瑞相似的困局:缺乏真正有前途的新产品以取代专利即将过期的旧产品。
  随着许多大型制药公司在2011年或2012年都将面临专利“悬崖”,业界普遍认为,辉瑞与惠氏的这一起超级并购,或将成为一个开端,引发制药行业新一轮并购潮。而金融危机中,制药企业的大量现金储备也被认为可为其并购提供支持。
  分析人士表示,强生、默沙东和百时美施贵宝是最有可能发起重大并购行动的制药公司。这3家公司目前拥有足够的现金和短期投资可用于收购行动,并且这些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也都已经说过,它们正在寻找收购目标。
  但相比辉瑞的大手笔,更多的医药公司倾向于小规模的合作交易,在辉瑞宣布收购惠氏之后,诺华CEO丹尼尔·魏思乐表示,“预计我们将不会实施转型式并购交易行动,我们的战略实际上就是着眼于可以带来更多价值、规模较小的收购,并且符合我们现有的业务。”

  相关稿件
· “辉瑞模式”拉开世界医药业的并购序幕 2009-02-09
· “辉瑞V学院”关注男性健康 2008-07-28
· 辉瑞向雪灾地区捐赠了价值103万多元的药品 2008-02-05
· 辉瑞公司:2007年第四季度业绩超过预期值 2008-01-25
· 辉瑞公司戒烟药获最佳药物奖 2007-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