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帐篷银行”“流动银行”诞生记
    2008-05-23    作者:李卫玲    来源:国际金融报

    [进入汶川地震专题]

  5月12日14点28分地震发生时,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傅晓正在24楼的办公室办公。
  受到地震影响,成都地区震感强烈,中行四川省分行大楼晃动明显。但傅晓却没有立即逃离大楼,而是以最快的速度从24楼冲到4楼,奔向机房。
  傅晓明白,作为中国银行西南四省一市所有网点的信息数据中心,如果机房不能得到安全保卫,后果将不堪设想。

抢救数据成当务之急

  中行因为有奥运会相关的合作项目,在奥运会前不能对数据系统进行大的更改,所以迟迟未能实行总行数据大集中。
  这就意味着,如果中行在成都的数据中心受到破坏,中行总行将无法对西南四省一市的业务数据进行处理,这些省市的中行网点第二天将不能正常开门营业。
  可伴随着接连不断、忽强忽弱的余震,中行大楼一直处于危险之中,没人敢再进去。
  中行四川省分行副行长解建蓉对本报记者说:“如果在每日系统日结和批量处理的时间,不能在机房内按时进行业务系统的批量处理、上传下载各类业务数据文本和启联机,西南区域四省一市的当日交易账务将得不到处理、次日将不能正常开门营业。”
  同时,由于第三方存管、全国信贷、储蓄国债等逻辑集中版本信息系统的关联影响,信息得不到处理的后果将是全行范围的账务混乱。中行的业务和资金将面临巨大损失,中行对外形象和信誉将受到严重影响。

与时间赛跑处理数据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相关数据的处理已经不容再等。
  5月12日17时,西南信息中心员工秦剑锋、康拥主动请缨进入大楼机房。他们像往常一样熟练地跟踪各省业务,及时处理外围系统入账,做好批量处理的各项准备工作。
  18时,当晚值班人员古一兰准时到岗。
  20点20分,邓昌毅、秦剑锋、古一兰、杨鸿翼再次进入机房,进行账务处理及检查,并于20点53分正式启动综合业务系统批量处理。
  在整个主批量处理的3个小时中,邓昌毅、秦剑锋、古一兰、杨鸿翼冒着余震风险数次进入大楼机房,准确无误地进行例行操作。
  最终,在信息中心本部技术人员的密切配合下,相关人员于24时前顺利完成了当日批量处理,确保了中行业务和资金安全。
  这一切,为其后诞生的“帐篷银行”和“流动银行”奠定了基础。

“流动银行”上岗服务

  5月16日之前,受灾最严重的绵竹和都江堰支行一直停业。随着从汶川等地转移过来的灾民越来越多,灾民的金融服务需求开始变得越来越突出。
  信息与数据安然无恙,5月16日,中行四川省分行信息科技部编制了关于在都江堰设立“救灾金融服务点”和在绵竹设立“流动银行”的两套设计方案,并迅速将方案向总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张建游汇报,得到了总行的支持。
  张建游连夜紧急召集相关人员专题研究,提出“固定点移动通讯”的网络连接方案。5月16日晚上,科技人员加班加点在都江堰搭建了“救灾金融服务点”,意即“帐篷银行”。
  傅晓对记者说,由于绵竹在地震后一度出现无序状态,所以中行在绵竹没有选择“帐篷银行”的方案,而是选择了“流动银行”方案,在汽车上开展业务。
  5月19日,中行搭建的“流动银行”抵达绵竹,并于上午正式开始营业。至此,中行在灾区的金融服务也有了基本保障。

  相关稿件
· 中行发布首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2008-04-29
· 中行发布业绩报告:首季实现利润216.96亿元 2008-04-29
· 中行预测:二季度可能加息 全年加息1-2次 2008-04-15
· 中行:当好北京奥运“金融管家” 2008-04-01
· 工行中行两大银行对美国次债危机影响表态 2008-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