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10-08-30 作者:张茉楠 来源:中国证券报 |
|
|
近来,人们对中国转增持日本国债理解为外储多元化释放的积极信号,但在笔者看来,转持日本国债无助于消除中国外储管理风险,更不可能根本转变全球财富分配失衡的格局。作为全球第二大债权国中国却面临不成熟债权国的种种困境。如何重新审视和提升中国国际债权大国地位,加强对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的管理,扭转全球财富分配失衡已经刻不容缓。 当前全球储备失衡和全球债务失衡构成了全球经济失衡,造成的实质性影响是外汇储备在新兴市场经济体累积和对外债务在发达经济体的累积。因此,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对外资产余额超过对外债务余额,成为对外净债权国,发达经济体的对外债务余额超过对外资产余额,成为对外净债务国。 截至2009年底,全球外汇储备已增加至8.1万亿美元,中国拥有2.4万亿美元储备,占全球外汇储备的近三成,位居世界第一。全球前10大储备经济体依次是中国、日本、俄罗斯、中国台湾、印度、韩国、瑞士、巴西、中国香港、新加坡。从排名来看,全球前10大储备经济体中,有8个是新兴经济体,只有2个是发达经济体。 除了中国拥有全球近三成的外汇储备外,俄罗斯的外汇储备占比接近7%,印度、中国台湾和韩国的外汇储备占全球份额也超过或接近4%,巴西、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外汇储备占全球份额都在2%以上,新兴经济体的全球储备份额总和已经远远超过50%,新兴市场纷纷成为净债权国。 与此相对应,截至2009年底,全球外债余额总值为56.9万亿美元,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爱尔兰、日本和瑞士分别列全球外债排行榜的前10位。这一债务排行榜几乎囊括了所有经济强国,排名前10位的发达国经济体外债总和,已经占到全球债务份额的82%,而美国外债余额已到达13.6万亿美元,占全球外债余额的23.9%。 发达国家成为债务国,而新兴发展中国家成为债权国,这种格局是如何形成的?事实上,全球经济中存在着以金融分工和产业/贸易分工为纽带的“双重循环”机制,在这种双重循环过程中,一方是美国经常项目持续的巨额逆差和资源性商品输出国、新兴市场国家日益增长的经常项目盈余,另一方则是充斥着全世界的美国发行、美元计价的各种金融资产,尤其美国发行的巨额债券进入到各国官方的外汇储备和债券市场,为美国财政赤字和债务融资做出了“隐性贡献”。这就形成了全球债务国与债权国之间的债务循环。因此全球的失衡不仅是逆差国与顺差国,消费国与生产国之间的不平衡,更是债务国与债权国之间的不平衡。 因此,新兴市场经济体对外净债权的扩张,需要为庞大的外储寻找出路,来提高对外资产的收益率,这是当代主权财富基金迅速崛起的大背景。 当前,主权财富基金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管理外汇资产的重要平台和长期战略投资者。据美国主权财富基金研究所统计,截至2010年3月底,全球范围内主权财富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达到3.839万亿美元,占到同期全球外汇储备存量的47%,其中一些主权财富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甚至远远超过该国名义外汇储备规模。比如阿联酋阿布扎比投资局管理的资产规模约为该国外汇储备的13.9倍,挪威养老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也达到该国外汇储备的8.8倍。另外,相对于外汇储备管理当局,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范围更广,担当着本国外汇资产多元化管理的重要责任。 相比之下,中国该到重新审视债权国地位,高度关注国家主权财富的时候了。除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积极发展本土金融市场外,应对以外储为代表的主权财富管理适时转变思路,要进一步壮大主权财富基金,加强主权财富管理,提高主权财富的使用效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