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通胀通缩都不可掉以轻心
    2010-06-23    作者:胡今立    来源:中国证券报

    从近两个月CPI和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走势看,对未来出现通胀或通缩的可能性切不可掉以轻心。
  按照弗里德曼货币学派理论:“无论何时何地,通胀无一例外都是货币现象”。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末,M2余额60.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7.7%,增幅同比加快9.9个百分点;M122.0万亿元,增长32.4%,加快23.3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0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6万亿元,同比多增4.7万亿元。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是必要之举。但在一年时间内,信贷增幅几近翻倍,其强度之大,难免不在2010年引起CPI的上升。如果经济复苏后,继续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就难免引发通胀。而事实上,2010年前5个月CPI同比涨幅分别为1月1.5%、2月2.7%、3月2.4%、4月2.8%、5月3.1%,物价涨幅有明显走高之势。
  有鉴于此,进入2010年后,随着中国经济形势的企稳向好,央行通过控制信贷规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型工具,控制流动性扩张。但中国经济对这种流动性控制体现出不适应的症状。突出的表现有三个:一是股市持续低迷;二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不断走高;三是部分先行指标显示,经济增速有回落势头。
  在这种情况下,5月中下旬以后,央行在公开市场由净回笼转为净投放,连续四周累计向市场净投放5150亿元。需要注意的是,5月CPI已经突破3%的警戒线,达到3.1%。业界原来普遍认为,CPI突破3%,央行就应考虑加息,可央行反而向市场净投放5150亿,这反映出央行对银行资金面紧张及中国实体经济减速的忧虑,说明央行在各项政策目标中,将保增长、保就业放在了优先位置。
  现在最突出的问题是负利率。自4月CPI涨幅达到2.8%以后,业界普遍认为中国再次进入负利率时代。负利率会造成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通胀预期加剧,百姓存款意愿降低;二是借贷成本过低,企业和个人借贷冲动增强。这两点都会刺激消费和投资,进而导致通胀和经济过热的可能性增加。如果长期保持负利率,那么通胀发生的概率将大大增加。从中长期看,负利率不可持续,央行一定会加息扭转负利率的局面。可是,为何央行在CPI持续走高、一季度经济增速高达11.9%的背景下仍迟迟不加息呢?我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前面已经说过的央行将保增长、保就业放在优先位置;二是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尚未加息;三是房地产泡沫;四是债务泡沫。
  关于央行货币政策是应该以通胀、汇率、利率为指标,还是以经济增长为指标是见仁见智的问题。而欧美是否加息也不应该成为中国是否加息所应考虑的首要目标,毕竟中国有中国的特殊情况。因此,我认为问题关键还在房地产和债务两大泡沫上面。
  现在,中国房地产究竟存不存在泡沫缺乏实证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房地产新政已经限制了房地产投机,如果央行再加息的话,房地产价格下行,就存在泡沫破裂的危险。据央行数据,截至2009年末,主要金融机构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为7.33万亿元,同比增长38.1%,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7.7个百分点,超过同期各项贷款增速6.7个百分点。如果房地产泡沫破灭,对中国经济特别是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可能造成重大打击。
  地方债务泡沫是另一个头痛的问题。现在,中国地方融资平台规模究竟有多大尚无权威统计,但规模应不会低于3万亿。如此巨大的债务规模,如果加息,地方债务还本付息压力将骤增,是否会引发呆坏账,令人忧虑。因此,央行不加息,也许是考虑到了这些复杂的情况。但问题是如果继续保持负利率,通胀的可能性就会大增。
   货币政策效应存在时滞,因此央行的政策必须具有前瞻性,甚至应该带有某种逆向操作的特征。如果将负利率政策维持到通胀已经成了气候时再加息,可能就已经晚了,并极有可能和债务泡沫破灭或房地产泡沫破灭撞车,进而导致经济急剧掉头向下。

  相关稿件
· 建信基金:通胀预期变化形成债市走强的基础 2010-06-18
· “通胀目标制”的教训 2010-06-18
· 通胀通缩两种极端状况都不会出现 2010-06-18
· 建信基金:通胀预期变化形成债市走强的基础 2010-06-18
· CPI环比下行 通胀压力有缓解趋势 201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