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拉动内需是中国经济最醒目的口号之一。在这种旗帜下,两年前,兴起了浩浩荡荡的家电下乡活动,而眼下,为了振兴农村建材市场,还鼓励农民兴建新住宅。 为什么会出现内需市场这样一个看上去稍微有些奇怪的名词?究竟怎样才能拉动内需市场?或者再问,鼓励百姓消费,真的就能拉动内需吗? 真正的市场经济应该是开放的,普遍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一致的。记得刚刚加入WTO时,报纸上天天有人呼喊“国民待遇”,但10年下来,我们却只学会了赚外国人的钱,自己的钱却总是不好赚。表面看,这是个全球分工问题,由于中国是后发国家,各个产业的前端,也就是核心技术研发、品牌、渠道甚至是企业管理理念都被西方的大企业抢先占有,因此中国的企业只能在产业的末端发力,这导致我们只能依靠劳动力密集、低附加值、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低价格来争夺市场。但本质上,却隐含着另外一个更加本质的交易费用问题:为什么富裕的西方人愿意花钱消费中国的低价格产品,不富裕的中国人却愿意花钱大把大把地消费呢?为什么同样一件中国制造的产品,劳师远征地卖给欧美人很便宜,卖给家门口的中国人反而要贵很多呢?为什么对那些做国际市场的企业产品出口要补贴,而对做国内市场生意的产品反而层层加码呢?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庞大的人口基数,消费能力反而不如人口基数远远低于中国的欧美市场呢?是中国老百姓口袋里没钱吗?当然不是,君不见银行里的私人储蓄规模年年看涨,中国那些有钱人买豪宅、买名车,不都快买疯了吗? 需要回到一个最基本前提:什么才是真正的市场,或者说什么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一个简单的供求关系么?不见得!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的内部市场有旺盛的需求能力,但中国企业对内地市场的供给能力看上去好像火爆,实际上却苍白无力。比如住房,土地供应少,中国人又把买房子看成人生一等的大事,房价岂有不高涨的道理?而说到鼓励农村人盖房子,农民耗尽积蓄修的房子,仅仅就是那种没有土地价值的小产权房,这意味着农民盖房仅仅是消费行为,而不是投资行为。政府前年提出,要提高国民的财产性收入,可是农民的住宅连基本的土地产权关系都没有,到哪里去找财产性收入去?又如家电下乡,谁都知道家电是白色快速消费品,过些年就该换新的了,又哪里谈得上财产性收入呢? 有一个问题需要辨析。经济结构与消费是一种怎样的逻辑关系?或者干脆就问,为什么欧美人就敢消费,而中国老百姓不敢。陈志武教授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他认为,一个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越高,在同样GDP增长速度的情况下,其民间消费的增长速度越慢。我们看到,这些年中国经济增长让土地升值很多,国企利润和资产升值很多,但这些对老百姓的收入和财富没有产生更重要的影响,老百姓能感受到的经济增长速度很有限。 这正是问题的本质所在:中国内需市场乏力的最大原因,其实是市场的竞争不够。我们有太多的行业垄断,私人企业做生意,还得千方百计巴结主管机构,巴结官员。这又需要提出常识:一个健全的市场经济体系,必须要由一批卓越的大型企业和更大一批优秀的中小企业来推动,必须由一批伟大的企业家来推动。任何一个发达经济体中,必然站立着一大批伟大的公司。如美国有微软,有伯克希尔哈撒韦,有通用,有沃尔玛;日本有丰田,韩国有三星,而且,这些企业统统都是产权清晰的私人企业。事实上中国今天的民营经济格局也已初具雏形。 但问题是,中国的国有企业垄断性太强了,国有企业太强势了,这直接抑制了市场的竞争,减缓了市场的扩张,缩小了市场的容量,压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天地。而在一个没有充分发育的市场体系里面,民营企业是缺乏信心的,消费者也是缺乏信心的。在一个市场容量不足,消费信心不足的市场环境里,用鼓动老百姓掏腰包的方式来拉动内需,实在是一种值得商榷的经济学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