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淡马锡”应助国资战略转向
    2010-03-02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各方热议许久的中国“淡马锡”已经进入破茧关键期。一个新的国有资产管理平台的建立,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期望联结在一起。
  其实,从2010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重点中可以看出,中国“淡马锡”不久后的破茧,此前已有伏笔埋下。2010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在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部分,均将中央企业兼并重组作为预算的重点。
  这个中国式的“淡马锡”,将主要用于运营经营性国有资产,国资委对其期望颇高。一些国资部门官员此前均有表态,称这个或名为“国新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的新平台,将有助于推动中央企业的整合与重组。
  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到2010年,中央企业将减至80家~100家,并且要努力培育出30家~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不过,到目前为止,国资委所监管的中央企业还有近130家。要想在短期内实现既定目标,国资监管部门所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压力在一定条件下会自然地转化为动力。国资委对于新的国有资产管理平台的筹划,便是应对压力的举措。通过这个平台,可将国有企业中规模较小、经营状况不好以及属于竞争性的企业纳入其中,并对这些企业进行业务和资产的整合,与此同时,也能帮助解决国有资本所有者位置的虚置问题。
  可以这样说,所谓的中国“淡马锡”,其实是中国自身国情下的产物。一方面,国有经济的功能性定位逐渐明晰,强调要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与影响力,进而体现出国资的使命;另一方面,国有经济正面临着战略性的调整,部分国有资本当从竞争性生产领域转移到公共服务领域。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不久或将问世的新国资管理运营平台,人们有理由给予更多期待。期待之一在于,中国式的“淡马锡”理应充当好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的市场之手,借此之手可推动市场化的资本运作,以实现央企重组和改革的目标。同时,这个资产运营平台不能仅仅服务于对国有经济的强化,而须从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的角度,襄助国有经济的战略转向。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个大难题。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作为一群特殊的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00多家央企,或带有浓厚的自然垄断色彩,或头顶着“国计民生”的光环。他们是企业,又不仅仅是企业,有时还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政策目标。正是这群企业,还是矛盾的集合体,伴随着它们的使命与光环,还有舆论的诟病与社会的非议。
  作为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国资委的目标其实是明晰的。加强国有资产的运营管理和保值增值,发挥好国有经济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是不容回避的任务。但是,鉴于传统管理运营方式的种种弊端,效率方面也常常难如人意。同时,大量国有资本依旧集中在竞争性领域,与民争利。
  故此,在中国利益格局逐渐固化的条件下,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借助新的资产管理运营平台,如何实现既定目标,仍是一个挑战。中国式“淡马锡”这样的机构固然有助于监管部门更好地掌控国有企业,但利益之间的激烈博弈有时恐怕也会让其难有作为。新的资产运营平台如何在努力实现帮助央企整合与重组的目标之外,更好地探索央企监管的新路径,确实是一个现实的考验。
  从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看,国有资产应当加快转移步伐。国有资产从竞争性产业逐渐退出,这是早已达成共识的目标。而借助中国“淡马锡”实现资本的转移,其好处将会一举几得——在创新市场主体之外,还能将市场份额让出来,让民营经济发展起来,另外,将部分国有资本转移到公共服务领域中。关键的问题,新的国资运营机构愿不愿意、能不能够真正去担当这样的使命?
  中国改革走到今天,已经没有理由再推延国有资本战略调整的进程。央企的主辅分离、鼓励国资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以及其他种种操作层面的安排,都为国有资本战略调整之路在作铺垫。一个新生的国资运营平台,如何襄助国有资产的战略性调整,必然将为世人所关注与期待。  

  相关稿件
· 北京农商行为北京国资公司授信200亿元 2010-02-03
· 千亿国资重组定案 天津新钢铁城就位 2010-01-26
· 国资委勒令央企退出“酒店副业” 2010-01-26
· [博客]国资委直接持股改善上市公司治理是伪命题 2010-01-19
· 重庆国资今年攻坚集团整体上市 201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