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澳大利亚央行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3.75%,这是该行自10月以来连续三次加息。我们认为,这足以说明全球经济率先复苏的澳大利亚已经开始体验通胀压力,而开始采取实质性收紧动作,但这在全球范围内并不具备实质性紧缩意义。
各国退出政策将不同步
澳大利亚作为在本轮金融危机中最先复苏的国家,率先连续加息是现实的选择。 正如澳央行称,得益于消费者信心增强和全球对铁矿石等原材料的需求,该国经济将进入新一轮上升通道。数据显示,澳大利亚当地各项经济数据正逐步企稳,其中9月零售销售月率下跌0.2%,较今年2月低谷-2%已有明显收窄;同时其第二季度GDP年率增长0.6%,而另一方面通胀压力已有所体现,如截至今年9月,澳大利亚通胀率为1.3%,接近澳大利亚央行2%至3%的通胀目标水平区间。市场预期澳大利亚央行将在2010年初进一步上调利率,并于明年中旬升至4.5%。 澳大利亚的连续加息可能还会得到其他经济复苏程度较快国家的呼应,如印度,近期数据显示,印度第三季度GDP较上年同期增长7.9%,增幅高于上个季度的6.1%,这是印度自1996年发布季度经济数据以来,季度增幅最大的一次。该国曾于10月27日已经上调了银行的准备金率,市场预期印度央行很快也会加息。 尽管如此,我们仍认为它们的加息在全球范围内并不具备实质性紧缩意义。这是因为这些国家大都属于金融危机中的边缘国,普遍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潜力,过去也一贯维持着较高的利率水平,它们虽然在金融危机中也受到了一定冲击,但之后却更多受益于各国为拯救全球金融危机而推出的全球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因此有必要在金融危机减弱之际,尽快将利率调整到中性水平以保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通胀的可控性。 对于大多数金融危机中心国来说,金融危机令它们的实体经济和金融系统遭遇了巨大打击,如今虽然在政策的救助下有所恢复,但是受制于失业率上升,金融系统信贷功能没完全恢复等因素影响,经济过度到自主性复苏仍需要较长时间的政策扶持,因此加息也就需要等更长的时间。 这就造成全球刺激经济政策退出的不同步。它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全球金融市场的震荡。如以美国代表为主的金融危机中心国仍将在相当时间内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就使得诸多资金可能更多流入率先复苏的国家以赚取套息收益,这反而进一步增强了该国的流动性,加大该国资产泡沫压力。这种情况时间持续越长,未来一旦美国加息,可能就会给这些国家的经济以及金融系统造成更大的伤害。
中国央行加息仍待时日
中国也是全球经济最先复苏的国家之一,本也应该在全球率先加息,但是对于央行来说却难以自主决定加息。 首先,中国虽然不是金融危机的中心国,但却是最受累于危机的国家之一,中国出口增长遭遇巨大冲击,因此,只要欧美国家不明显复苏,中国出口未能明显好转,中国就很难下定决心实行紧缩政策。如果贸然加息,在出口还没明显好转,投资转消费的结构政策也难以短期实现之际,这可能会增加经济探底的风险。 其次,加息对于中国这个市场化程度还不高的国家来说,从来就不是紧缩的最先使用工具。这是因为驱动中国经济过热的因素往往内生于中国市场体系中的结构性缺陷,如要素市场价格过低,市场化程度不够,一些经济体特别是国有企业对于利率不敏感等。在这些结构性缺陷没有完全解决之前,作为总量紧缩政策的加息未必是抑制经济过热的最主要工具。而如果选择过早加息,往往反而会抑制结构的改善,如加息后会抑制政府需要扶持的民间投资和消费的增长,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 因此,中国央行往往相比于其他大国央行加息要更加滞后,这就不得不以增大国内的通胀压力和预期为代价,但鉴于工业品领域由于产能过剩等原因还难以持续出现价格上涨,这种通胀压力以及预期将更多体现在具有较高利率敏感性的资产价格持续上涨方面。对于这种类型的通胀管理,无疑是对政府提出的巨大挑战,政府需要更快的实施结构调整政策,以疏导更多的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领域,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才能化解资产泡沫的危机,而这也是当前政府更多强调经济结构调整以化解通胀压力的用意。
(作者单位:民族证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