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中、建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在IPO过程中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时,怎么也没料到会成为一个严峻的话题。从引入之初的信心满满、殷切期望直到后期批判成风、极度失望,相关机构和社会公众均经历了极大的心理预期落差。尤其是在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美国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等海外战略投资者纷纷高价套现以冲抵次贷损失之后,不能不促使各方深入思考:国有商业银行IPO之后的定位是什么?究竟要不要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如何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以充分发挥其功用并规避以往问题? 农行董事长项俊波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持谨慎态度,虽然很多外国金融机构表露了投资农行的兴趣,但农行还没有开始同其中任何一家谈判。 现在看来,虽然工中建农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定位于国际大型商业金融机构,但是其实际服务的主要对象依然是国内个人与企事业单位,中短期内实现完全的国际化是不太现实的。并且像农行这样的机构,其业务发展方向本身以国内农村金融为主,项俊波董事长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农行的主要业务领域在农村金融。因而中短期内将中国农村金融业务拓展到国际领域的可能性不大。因而,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时,需要着重考虑的应该是对其拓展国内农村金融业务有所助力,而不应片面强调所谓的国际化。海外大型金融机构可能对于其他国家的工商业金融服务较为熟悉,但是对于中国农村金融业务却未必熟练。 其次,虽然此前工、中、建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未能达到预期引入西方先进管理经验与模式的目标。并且此次金融海啸中,美国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这样的大型海外战略投资者也难以独善其身。但是不可否认,这些大型金融机构在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方面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对照国内商业银行已有的服务模式,国外大型金融集团在个人信贷服务、收费管理、企业全面理财等诸多方面仍具备很大的优势。 古语云:取长补短。用“拿来主义”的态度分析海外战略投资者,对于其有优势的一面应主动学习;对于其失误的一面也要吸取经验教训。而如何因时、因地制宜的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是国有商业银行成功与否的关键。一是工、中、建三大国有商业银行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的历史充分证明:学习西方先进管理经验主要靠自身主动学习,西方大型商业金融机构占据中国市场的意愿从未动摇过,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始终在要求开放中国金融市场方面有所动作,他们不可能为自己培育未来的竞争对手。 因此,笔者以为,我们不妨考虑采用类似期权,而非直接提供股份购买的方式,向西方战略投资者提供投资机会。如预设西方战略投资机构分阶段提升中资银行管理能力的目标,如能达到相应目标,则可以提供预订价格的股份,否则就必须放弃相应的购买权利,或者必须以相应市价(或补足相应差价)购买。这样,既可以避免海外战略投资者在提升管理经营方面的“不作为”,也能规避低价出售国有资产的弊端。 具体到中国农业银行这样的机构来说,需要引入的是具有农村金融业务相关经验的海外战略投资者,而西方绝大多数商业银行所拥有的是城市商业金融服务管理经验,因而传统美国银行这样的机构不应成为主要候选人。相反,印度、孟加拉等在农村金融领域有所作为的国家商业银行倒可能成为首选。如2006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小额信贷之父”——尤努斯教授及其创办的孟加拉乡村银行等,引入此类海外战略投资者,或许能对中国农村金融经济发展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作者系复旦大学金融学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