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的《南方周末》刊登了一位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急速货币化深刻检讨的文章。这是一篇值得学术界展开讨论的精彩之作。当今,人们越来越沉浸在数字的迷幻之中,试图通过简单的数字对比,凸显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但是,正如学者所追问的那样,长期的高福利、低工资政策与现行的低工资、低福利政策相比,究竟哪一种政策对国民更加有利? 中国财富的货币化政策,在很短的时间里增加了国民的虚拟财富。过去建造的福利房实行货币化改革之后,让居民一夜之间成为了百万富翁。可是,如果房屋的属性仍然是消费,那么,即使成为百万富翁,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居民的福利。相反地,由于住房的货币化改革,使得一些人可以利用不合理的房地产交易制度占有国有财产。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财富货币化的同时,政府对中国国有存量资产进行了股份制改革,经过货币化分解之后,一些国有公司变成了海外上市公司。剥离了海外投资者在这些公司所占有的份额之后,中国在海外上市公司的财富绝对量增加,但是相对量大幅度下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原因是西方国家掌握着货币的发行权,在国际货币市场上他们拥有绝对的支配权;另一个原因则是,中国的决策者只看到海外上市公司绝对虚拟财富的增加,而没有看到相对实物财富的减少,在财富积累的狂欢中,忘记了危险的临近,一步步被西方跨国公司牵着鼻子走。 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垮台之后,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都在寻求本国财富保值增值之路。欧洲国家建立欧元货币体系,目的就是为了避免重蹈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覆辙,牢牢地控制货币发行权和国际货币市场的支配权,防止美国通过货币贬值攫取他们的财富。而中国的发展之路正好相反,我们在制定外汇政策的时候,逐渐实行了与美元挂钩的外汇体系,中国的货币始终随着美元价格波动。由于这些年来美元不断贬值,所以,中国也在不断地增加货币的发行量,即使如此,中国仍然受到美国的指责,认为中国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采取了人为干预措施。随着中国货币供应量的不断增加,普通居民的货币财富也在不断增加,但由此产生的国际货币政策压力,却使得中国政府不得不一方面控制日用消费品的价格指数,另一方面却不断地增加货币发行量。换句话说,由于实行了不合理的货币政策,结果导致中国居民的虚拟财富不断膨胀,可是,实物财富却相对减少。 分析中国的货币化之路,有助于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保持清醒的认识:首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虚拟财富或者货币化财富所产生的幻觉,不能沉浸在经济的高速增长中而沾沾自喜,不能因为把沉睡千年的土地货币化,使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加,当作创造性劳动所取得的成果。其次,中国货币化政策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货币发行量太大的问题,其中还有中国的外汇政策不合理问题。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中国在计算本国财富的时候,不能不考虑到国际货币市场因素。上个世纪诞生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它所主导的“双挂钩货币”体系,早已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如果我们仍然迷失在传统的货币政策框架之中,试图把特别提款权改造成为国际货币,那么,正中美国的下怀,中国的经济将仍然受制于美国的货币政策,中国将会逐渐失去货币主导权,最终的结果是,当美国消费过度出现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居民不得不承受巨大的牺牲,帮助美国克服金融危机。第三,在资产证券化、财富货币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如果没有建立健康的金融市场,那么,财富货币化的过程很可能是一次财富掠夺的过程。中国社会之所以积累了大量矛盾,重要的经济原因就在于,国家没有建立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的金融市场。西方国家之所以把大量的社会财富(包括养老金、社会保险金)投入到股票市场,就是因为他们掌握着货币的发行权,可以通过扩大货币的发行量,实现社会财富的保值增值。西方国家的股票市场,实际上是财富货币化之后,西方政府通过扩大货币发行量掠夺其他国家居民的财富,确保本国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的重要场所。无论是信贷消费,还是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都无非是通过财富的再分配,提高本国居民的社会福利。可是,中国的改革之路正好相反,政府通过减少居民的社会福利,实现资产的证券化、财富的货币化,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而绝大部分人却不得不承受改革所带来的阵痛。这是一种缺乏理性的、不可持续性的制度设计,它会使贫者愈贫,富者愈富,会不断积累社会矛盾。 笔者的具体建议是:首先,必须高度重视中国居民储蓄的重要性,防止中国居民储蓄继续下降,因为那样将会动摇中国的经济根基;其次,必须尽快改变外延型的经济发展政策,大幅度地减少政府投资,避免居民储蓄被大量浪费;第三,必须改变现行的货币政策,紧缩银根,防止出现长期性的通货膨胀;第四,必须检讨中国的国有股份制改革,尽快通过证券回购等方式,解决国有上市公司海外“放水”的问题;第五,必须尽快调整中国的外汇政策,彻底改变与美元挂钩或者主要与美元挂钩的策略,建立与实物商品相对应的货币体系,在汇率问题上不能受制于人。(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法学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