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投资的“国进民退”之忧
    2009-06-30    黄湘源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6月28日,央视《经济半小时》的报道称,目前,我国约有99%的企业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然而,前不久在中国社科院发布了一组数据,全国中小企业大量倒闭,占了4成;仍有大量中小企业正在生死线上徘徊,也占了4成。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陈乃醒表示,中小企业多是民营、私营企业,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重要的是在法律和政策层面创新,跟进,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无独有偶,国家发改委政策法规司司长在日前的一个论坛上表示,国家层面准备推出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的政策,原因是一季度民间资本投资动力不足。
  民间资本投资动力不足的问题由来已久,并正在成为拖整体经济复苏后腿的一条跛足。其原因不仅在于对民间投资的关心有事有人,无事无人,更是由于一种叫做“国进民退”的复归现象总是时不时地阻击着民间投资兴起的热情。
  国家4万亿的投资,银行6万多亿的贷款,看似轰轰烈烈,但是,大多不是投向了国家立项的大项目,就是流进了国有性质的大企业。不要说没有中小企业的份,就是民间投资也插不上手。
  无论是广义上的政府对经济干预或者说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还是狭义上国有经济在某一或某些产业领域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及民营企业在该领域市场份额的缩小,甚至是退出,反映的都是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产生偏离的一种 “逆市场化”取向。对此,经济学界表述为“国进民退”,应该说并不为过。
  其实,“国进民退”的行动,今年以来,在资源、钢铁、航空、公路等国有经济占有绝对比重的领域正在推进着,甚至在竞争领域的轻纺业,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国进民退”的一幕。
  最近,东星航空的破产重整申请被有关法院否决,支持破产重整的债权人还将继续上诉。一旦进入破产清算,有关债权人利益将荡然无存。专家认为,东星航空破产重整,利国利民:一方面是对投资者认真负责,对消费者保护;另一方面有利于债务人债权人;还有利市场竞争的格局,防止垄断。
  众所周知,在东星航空加速走向破产清算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扮演了重要的推手作用。其中,不仅有民航局在武汉市政府的要求下对东星航空实施停航,再由武汉市政府主导推进重组。而且,就在东星发布不愿接受中航重组声明的前3天,中航集团与湖北省政府就共同打造武汉航空枢纽签订了框架协议。如今,作为航空业人力资源重整的关键,国航对于东星航空的“收编”还在继续,已有500余名原东星员工将加入到刚刚获批的国航武汉分公司。如果有关破产重整的管理人不支持重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那么,即使有战略投资者的慷慨支持和债权人的乐见其成,其重整前景也不容乐观。
  高速公路建设热潮初起之际,获准进入投资的民间资本对各地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它们却面临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继去年沪杭、沪青平高速公路的民营股权相继为国资背景企业接管后,今年4月,上海市政府也有意将更多民营资本参与承建及运营的高速公路“收归国有”,一条上海连接浙江的高速公路成为最新的目标。
  无可否认,在产业政策对号入座地向国企倾斜和金融资源进一步向国企集中的条件下,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凭借政策和资源优势,不计成本地跑马圈地,正在令相关领域跃跃欲试的民企不寒而栗。
  笔者认为,对民间资本决不能在需要的时候就给一点优惠政策,当民间资本做大做强后,又忍不住加以限制。需要通过立法来确立民间投资的合法地位,不仅要保护民间资本投资以及其投资后产生的效益,而且还要对国有经济的发展和退出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整体规划,真心实意地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公共事业投资。否则,无论开放多少有吸引力的领域,民间资本也不敢大规模进入或参与。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