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06-09 社论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
|
第二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近日在东京落幕,双方重点围绕经济金融形势、贸易投资合作、环境能源合作、地区及国际经济问题等四大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并签署了《关于知识产权保护交流与合作的备忘录》等8个文件。双方在信息安全产品强制认证等问题上有待进一步协商。而日本共同社近日报道,中、日、美三国政府高官可能于今年7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首次三国政策对话,就亚洲整体局势、三国关系发展前景、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等交换看法。
近两年中日关系回暖,加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日双方具备加强经贸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政治基础和愿望。比如,尽管过去一段时间日本媒体连续炒作“毒饺子事件”,日本进口中国食品的数量曾一度大减,而据近日《日经新闻》报道,今年以来,日本进口中国各种蔬菜增幅超过20%。其中原因包括,由于从中国进口减少,日本本土产品的价格开始上涨,有的甚至翻倍,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日本从中国的食品进口随即大幅增加。此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就政府金融机构的投资合作达成协议,双方将在亚洲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进行合作,即当两国的企业共同中标某开发项目时,日本国际协力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建立新的融资和出口信用供给框架。这是中日两国首次在对第三国的开发支援中建立此类框架。 中日加强经贸互动,一个更大的背景是东亚地区日益成为国际政治与经济的重心。从美国奥巴马政府外交政策的调整来看,这一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 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期而遇,终结了美国新保守派对美国政治的主导,这一变动正在演变为美国外交的全球重心的重大转移。布什政府八年执政,因为9·11事件而将主要资源投入反恐战争,严重恶化与伊斯兰世界与其他一些地区的关系,陷入两场战争的泥沼,而且在不少美国战略家看来,布什政府没有对中国影响力的迅速扩展做出足够及时和有力的回应。如果没有这次金融危机,美国新保守派还不至于政权旁落和急剧衰落,但正是因为这次金融危机呈现出国际格局可能发生长周期转变的端倪,不仅令奥巴马上台,更令奥巴马政府要想方设法应对国际格局的调整可能。 美国金融危机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决定性影响在于,美国在全球的道德权威遭受重创,如果说情报不实事件和关塔纳摩监狱的虐囚事件严重损害伊拉克战争的道义基础,那么美国金融危机则使得从经济体制到民主体制的整个“美国模式”不再具有以往那种意识形态权威。这种道德权威的流逝必然从根本上破坏冷战结束之后所形成的美国单极体系的基础,从而迫使奥巴马政府不得不改变布什时期的一意孤行,正面面对此前在拉美等地区已经出现的美国影响力急速衰退的现实。其中的主要问题是,在美国影响力事实上已经大幅降低的情况下,如果美国仍然以一种强硬姿态引起其他国家的反感,其影响力是否将衰退得更快?衰退所留下的空白是否会迅速为其他国家所填补? 奥巴马政府近期已显示出调整与伊斯兰世界和拉美等地区外交策略的大致思路。在拉美区域,奥巴马政府开始与拉美左翼政权增加接触,例如解除对古巴探亲和汇款的限制,并准备与古巴展开非正式对话;在今年4月举行的第五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奥巴马与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在开幕式开始前互相问候;亦有巴西媒体报道称,奥巴马希望巴西总统卢拉担任下届世界银行行长。在与伊斯兰世界关系方面,奥巴马6月4日在埃及开罗大学发表讲话,希望同世界上15亿穆斯林有一个“新的开始”,呼吁结束周而复始的“怀疑和争议”。奥巴马政府在这些迹象所显示的方向上能走多远还要再看(比如,关闭关塔纳摩基地的计划短期内已被搁置),但是美国试图改善与这些地区关系的态势已经比较明显。 与这些地区相比,环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则相对显得复杂,热点问题越来越多,而且美国在这一区域投入的资源和注意力也越来越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这一地区似乎将不可避免成为全球政治的中心区域,全球格局的演变将集中地通过这一地区的变化而呈现出来。不过,这一趋势并不能决定该地区各方关系的模式,究竟是和其他地区那样越来越缓和,还是有可能出现一些大的热点,还要看各方如何沟通、对话和博弈。 对于东亚地区多边关系而言,今后一段时间将是非常重要的探索期,也是格局的调整期,各方战略的模糊期。但无论怎样变化,东亚都已经是全球格局的重中之重。无论是中日经贸问题,还是朝核问题,都必须放在这一格局中才能较好地把握。从以往的历史来看,在这种格局调整期和战略模糊期,这样的重点区域容易发生重大事件。这种情况下,增加有关各方的接触和讨论比如建立中日美三方对话机制,以及进一步推进中日韩对话机制和中国—东盟对话机制,进一步加强上海会议组织的合作,都非常必要。审慎把握和应对这一时期的东亚格局变动,对于中国把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而言非常关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