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杠杆调节绿色经济
    2009-06-04    杨志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目前,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应对气候变化最直接的措施就是节能减排——即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减少使用能源,特别是少使用或不用不清洁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同时,减少废气、废水以及导致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我们改变当前的生产方式。
  改变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并非一日之功,除了技术上的约束之外,更重要的是旧观念和经济运行方式的约束,这就不能不涉及到如何评价当前中国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决定的经济发展模式了。
  改变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实际上就是要改变以资本快速增值、以市场配置资源、以追求价值增长、GDP快速增长为目标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然而,这个增长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高速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因此,应对气候变暖,绝不仅仅是技术、法律、标准等问题。只要是基于市场经济框架下搞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我们就不能不运用金融手段来调节。
  “碳交易”是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体系的简称。
  多年来,联合国为应对全球性气候变暖和推广节能减排技术而设计了这一金融工具,或者说是为解决在市场经济框架中,如何发展“绿色经济”而设计的经济调节手段之一。
  以金融手段处理碳交易,是当代生产方式向“绿色经济转变”的风向标。这种转变,不仅表达了当代人类对联合国“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可持续发展观的认同,也表达了以联合国为代表的世界各国对“以资本增值为最高利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满和改造。
  因此,碳交易不仅与重构国际金融秩序、建立世界碳交易体系紧密相关,而且与全球气候变暖,重建国际经济新格局,展现多样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绿色价值观和独特文化体系等问题息息相关。
  碳交易作为一种绿色金融创新机制,是与绿色生产机制、联合生产机制等相匹配的导引机制,设计这个机制的目的于发挥其在市场经济框架中引导和配置资源向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方向发展。因此,碳交易不仅是一种金融创新工具,更是一种推进新经济发展的经济机制。
  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区域性的碳交易信息平台进而构建区域性的碳交易体系,既是构建全球性碳交易市场,包括中国碳交易市场体系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真正发挥碳交易在经济运行体制中的功能必要准备。
  碳交易信息及碳交易体系操作平台,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属于服务性产业。这种“服务性”表现在,碳交易体系是一个涉及科学技术、法律、政治、经济、市场、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构建区域性碳交易信息平台和交易体系需要一个知识协作体系来为之服务,这种“延伸性开发”表现在,构建碳交易体系的最稀缺资源是与碳交易体系相关的知识体系和人力资源。
  因此,有关部门应“从上到下”重视培养和培训与碳交易体系相关的人才,招聘和打造与碳交易体系相关的人才,开发与保证中国碳交易发展的基本条件,用市场机制和金融手段调节绿色经济。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