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近期的价格走势有点让人犯迷糊:一方面4月份CPI和PPI继续在负数区间运行,且PPI跌幅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是居民实际感受到的日常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却并没有明显的下跌,而且还不断有商品欲涨价的消息传来。一是由于国际市场上原油价格上涨,按照新颁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已具备条件。而天然气价格改革明确将和原油价格挂钩。二是国内多个城市相继酝酿上调自来水供水价格。三是由于近日原油持续涨价,国内食用油生产企业已着手新一轮涨价行动,涨幅近10%,一些城市甚至还出现市民抢购现象。四是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房地产价格出现新一轮上涨迹象。
住房、食用油、水电、石油、液化气等属于生活必需品,与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它们价格的变动最能牵动消费者的神经。如今这些必需品开始涨价,肯定会对消费者心理产生较大影响,引发涨价预期。以食品为例,除油脂和肉禽类外,鲜菜、粮食等其他食品价格都在上涨。目前油脂类已经出现上涨迹象,而肉禽类价格也会因为甲型H1NI流感疫情的防控以及国家实施生猪市场调控方案而有所回升,因此食品类价格上涨应该是可以预期的。 从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我国出现的通胀形成的机理来看,通胀主要与货币发行增长过快(即流动性过剩)有关。以此观察,目前有理由担心未来通胀再次抬头:一是近期由于美国和欧盟都先后实行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市场开始担心未来全球出现恶性通胀的可能性。二是国内信贷超高速增长带来的流动性过剩,央行表态仍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短期不会改变货币政策方向,可以预计信贷会继续大幅度增长,因此未来通胀重新抬头的可能性也在增加。 除了在货币发行方面担心通胀再次发生外,笔者还在需求、成本等方面存在对通胀的担心,这点主要表现在国际市场石油、矿石、煤炭、橡胶(资讯,行情)等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上。在经历了大半年金融危机的洗刷后,目前大宗商品价格泡沫已有较多释放,从绝对值来看继续下降的空间越来越小,重回上升通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如今国际原油价格冲上50美元/桶,钢材价格止跌回稳,有色金属价格持续走高,再加上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措施的效果逐步显现,经济逐步回暖,大宗商品重现繁荣景象也不是很难的事情,由此带动物价水平走高的担心不能不存在。 当然,消费者对通胀的担心只是属于一种通胀预期,它要转化为真实的通胀还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例如通胀预期是否强烈;需求是否上升;供给是否不足等等。从目前来看,当前的生产商还处在“去库存化”阶段,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去囤积商品待价而沽。而消费者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收入增长放缓(第一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幅与去年同期相比回落4.9个百分点),出于谨慎的原则,其消费行为不可能出现井喷式爆发而出现大规模抢购现象,更加不用说出现通胀现象了。因此,我国短期内面临的仍是通缩压力,但远期却面临出现通胀的隐忧,政府在出台宏观调控政策时应该把握好灵活性和前瞻性,防止通缩与通胀在瞬间相互转换。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