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一、
四月份物价继续回落 CPI连续三个月负增长,降幅有所扩大。CPI增幅沿续上月的下降趋势,继续回落。2009年4月份CPI同比下降1.5%,降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导致3月份CPI继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仍是翘尾因素(4月份翘尾因素达到-1.9%)。如果扣除翘尾因素,当月CPI的新增因素其实是增长了0.4%。今年1-4月份CPI同比下降-0.83%,而其中翘尾因素为-1.53%,表明1-4月份CPI新增因素为0.69%。因此,通货紧缩的压力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大。 PPI连续五月负增长,降幅逐月缩小。4月PPI
进一步降至-6.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下降9.6%。PPI已经连续五个月负增长,但降幅逐月缩小。这一方面是因为近期全球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在去年四季度持续大幅下降的基础上开始企稳并回升,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刺激经济的政策使得部分生产资料和原材料价格有所上涨所致。
二、上半年物价负增长将延续,下半年物价或回正增长
由于近期食品和非食品价格仍处下降通道,因此短期内物价仍会保持下降趋势。 首先,近期猪肉价格主导的食品价格回落仍将持续。由于猪肉供应的周期性,前两年猪肉价格的持续上涨吸引了许多人力和资金投入到养猪行业,使得今年以来猪肉供应不断上升。但由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猪肉加工产业受危机影响对猪肉的需求减少。供求关系的转变加上近期全球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以前称“猪流感”)不断扩散的影响,使得近期我国一些地方猪价持续下跌,逼近“盈亏平衡点”(猪粮比价为6∶1),为近两年来的最低点。而据国家发改委专家预计,猪肉价格下跌的过程可能要到明年二季度才结束,由于猪肉价格在我国CPI中占有较大权重,因此,猪肉价格的持续下降会继续拉低CPI。 其次,非食品价格短期难有起色。虽然PPI每月的环比降幅在逐渐缩小,但由于实体需求的恢复仍需要时间,从近期国内发电量增速下降有所扩大可以看出,目前一些重工业行业仍处于去库存化的过程中,需求的恢复并不会很迅速,因此,短期内非食品价格仍将处于负增长阶段。另外,年内我国出口形势根本好转的可能性不大,促使许多企业将出口转内销,这将增加国内商品供给,给国内物价形成向下的压力。 综合而言,上半年物价负增长仍会持续,但随着CPI翘尾因素逐步减弱以及下半年国内需求的逐步回升,物价降幅将趋缓。同时,由于近期国际原油价格出现了明显的上涨,根据5月8日公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中的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汽、柴油价格”,因此,国内成品油价格仍有上调的空间。另外,国内投资增长也可能推动部分生产资料及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在这些新增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下半年国内物价可能重回正增长,全年物价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 三、对未来通货膨胀抬头的担心上升,政策要保持灵活性和前瞻性 虽然我们认为近期物价仍将下行,而且年内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也极小,但我们对未来国内通货膨胀再次抬头的担心正逐步上升,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是全球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上升。近期由于美国和欧盟都先后实行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市场开始担心未来全球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加上我国一季度信贷的高速增长之后,央行表态仍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短期不会改变货币政策方向。根据货币主义学派的观点,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按照西方的经济运行规律来看,M2增长率基本上等于GDP增长率加上CPI(通货膨胀率),而我国货币供应量的高增长对物价的推动作用有一年左右的时滞。因为今年以来信贷加速已经开始转化为货币供应量的上升,因此明年通货膨胀重新抬头的可能性也在增加。
二是因为近期猪肉价格的持续下跌已经出现“猪贱伤农”,这将导致我国物价的“猪周期”再次出现。所谓“猪周期”其实是经济学中“蛛网模型”在现实经济中的体现,指的是猪肉等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由于其生产周期较长,市场价格的变动只能影响下一周期的产量,而本期的产量则取决于前期的价格。由于决定本期供给量的前期价格与决定本期需求量(销售量)的本期价格有可能不一致,会导致产量和价格偏离均衡状态,出现产量和价格的波动。 比如2006年上半年全国猪肉均价跌至每公斤10元,猪贱伤农让不少养殖户挥泪大量宰杀母猪。而到2007年上半年,由于供应减少,猪肉价格开始疯涨,平均每公斤超过20元,同比上涨86.5%,而这一期间猪肉价格的疯涨也推动国内CPI的持续上升,这就是中国经济中的“猪周期”。目前这一周期再现的可能性正逐步上升。因为金融危机及甲型H1N1流感疫情(以前称“猪流感”)的影响,使得目前国内猪肉价格已经跌至近两年最低,“猪贱伤农”可能导致原来投入养猪行业的人力和资金大规模撤出,而猪肉供应量的减少,这将为未来猪肉价格上涨埋下伏笔。 由于我国短期内面临的仍是通货紧缩压力,而长期又有出现通货膨胀的隐忧,因此未来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应该把握好灵活性和前瞻性。 首先,货币政策应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和前瞻性。在经济数据没有根本性好转之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基调应该保持,但具体的政策措施则应根据实际情况和一系列经济金融因素综合考虑,保持其灵活性。考虑到加息是应对物价上涨的主要工具,所以在近期流动性比较充裕的背景下,央行不宜再将利率水平调得太低,以免将来通胀预期再起之时加息步伐恐难及时跟上。 其次,要稳定国内猪肉等食品价格,急需建立和完善敏锐的调控和防控机制。食品价格的大起大落一直是导致国内通货膨胀周期出现的主要原因。而要稳定食品价格,除了政府必要的干预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完善而敏锐的市场调控和防控机制。从长远看可考虑尽快上市生猪期货等金融产品,给市场提供周期性价格信号的同时,也可为市场提供部分对冲农产品周期风险的工具,避免出现农产品行业“大起大落”的怪圈,也可减少我国经济中“猪周期”出现的频率。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