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本市场的背景——创业板即将推出,从整个国家背景来看,中国在努力成为第一个走出经济危机的国家。而我们在寻找走出经济危机这样的道路上,温总理在去年谈到了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在博鳌论坛上又进一步提出希望是我们的一盏明灯。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在强调在这个特殊时期精神力量是多么重要,翻译过来也可以说精神比物质更重要,也有人讲虚拟经济在此时的作用可能比单一的实体经济更重要。
信心是什么?这个时期的信心最能表现的就是资本市场,它是一个我们投入成本最低、但是最能调动人们信心的主战场。某种意义上,哪个国家先从这场世界性的经济衰退中走出来,是取决于哪个国家的资本市场,也就是股市先振兴起来。有意思的是,近期格林斯潘有一篇文章非常引人注目。他说要依靠股市实现美国的经济复苏,这在保尔森、伯南克使用了财政和货币政策之后,发现还需要把股市拉起来。股市起来,美国大的金融和制造业机构就能够在市值通过公允价值的评估可以极大地提高股票的净资产含金量。股价的上升会使人们看到指标在好转,经济在好转,人们的信心就可恢复。
因此,就中国的情况来看,我想也是如此。当我们靠财政,靠银行大量的资金注入之后,我们现在急需把我们的资本市场启动起来,带动民间资金投入到伟大的扩大内需的这一场战役中去,才能使我们真正做到既无近忧,又无远虑。因此,领导们对经济的世界观和他们带动经济走出危机的方法论就显得异常关键。中国的领导人手里有很多张牌,有牌可打。奥巴马手里的牌则不多,他无论怎么选择,他拿到对牌的几率都小。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必须看到,哪个国家的资本市场先走出来,哪个国家就是第一个走出危机的国家。
创业板给风险投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个题目,我想从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创业板是继股改之后又一个伟大战役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道路,新兴加转轨,我们没有按照西方走过的道路亦步亦趋,我们经历了自己国情的检验,所以在这个时期我们承认国情的特殊性有三个方面。这就是我经常提到的,中国股市有三座大山需要推倒。
第一座大山是股权分置的大山,其涵盖三个内容,即股份分置,早期有国家股、法人股、自然人股、外资股;股权分置,即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分;股种分置,即A股、B股、H股。第二座大山是交易所垄断的大山。打破垄断要靠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来实现。股市20年,我们只有两个主板市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可以说创业板的推出就是要推倒这座大山。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不同类型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小学、中学、大学,不同层次的人可以分别在精品店和百货店里购买商品。第三座大山是股市旧文化的大山。推倒它就是要证明股民不再是赌徒,资本市场必须得到保护,这需要股市全新文化的建立,我们必须看出股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所以,当第一大战役——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今天创业板的推出恰恰是打响了中国股市三大战役里面的淮海战役。
二、创业板是渐变改革在资本市场的缩影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创业板十年走过的道路没有照搬照抄,十年前就推无门槛、低门槛的创业板。美国市场发展100年以上,英国发展150年以上,香港80年以上才敢推无门槛的创业板。所以,我们在当时如果照搬照抄,可能其结局会比海外港英模式的失败教训更加沉重。因为中国主板市场搞了还不到20年就照搬人家无门槛的创业板,而你的投资人不成熟,监管手段和法律制度也不完善,加上中国有丰富的上市资源,所以,中国创业板走过的道路是三个阶段:第一步是在2000年后深交所创业板欲上不成,主板欲恢复不能,于是采用了中小板的道路。也就是取创业板之规模,取主板之标准。今天,当中小板开通五年之后开始实施第二步,即叫创业板的成长板。这个时期的创业板仍然不是港英模式无门槛的创业板,这是必须要明确的。这个市场仍然有比较严格的盈利标准。因此,一个企业在发展中一旦具有了盈利这个盈亏平衡点,他的风险将大大下降。其实创业板在英文里面是叫GEM(growth
enterperise
market)市场,直译过来应是成长板。我们今天推出的创业板都是盈利企业,规避掉了创业高风险期,是已进入成长期的企业。这个过程仍然是贯彻中国渐变、稳定、逐步向前迈进的过程。这个时期的创业板之所以叫创业板,是因为国家已颁布所有有关文件里面都叫的是创业板。因此,这是一个叫创业板的成长板,看待今天创业板风险去制定有关政策必须以此为前提。由此可见,搞创业板投资人资格审查并无必要,因为你搞的不是港英模式创业板。至于什么时候搞真正港英模式无门槛的创业板,可能需要十年,也许更长。在中国上市资源的储备上,有大批优秀的中小企业,600分的好学生还有很多,何必要把分数线降到0呢?
所以,我说创业板十年磨一剑,它在借鉴西方规范又尊重中国国情的前提下,一步一步朝创业板的目标模式迈进,方向是明确的,步骤是清晰的,中国的改革之路也就是这么走过来的。这是中国资本市场上走自己的路、渐进并轨的成功案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切忌盲目的照搬照抄。在政策的推出上也必须看到,现在培育的是成长板的企业,很大的风险已经在审核当中屏蔽掉了,我不太赞成设立投资者资格保护的资金门槛。因为这里大家感受到的可能不是公平而是歧视。经过调查统计,只要把门槛定在5万,可能就会屏掉50%的投资者。设立这样的资金门槛,创业板在公平效率之间的风险加大,你办好了也不是,办不好也不是。如果办好了,被屏蔽在外的投资人会抱怨,哪一个国家有这样的规定,你不让我买,少了机会。要想让投资人不抱怨,只能是创业板走坏,很多人赔钱,那时他们才会感谢你。但这两种结果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所以,我谈创业板十年磨一剑,一分为三所走过的过程是中国资本市场少有的成功案例,就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说的。所以,你要正确认识今天开通的创业板的属性。
三、处理好创业板开通和重启IPO的顺序
如果创业板在8月份开通,如果在这之前启动上海的大盘股,很难讲对市场没有负面影响。因此,如果需要在开通创业板之前启动IPO的话,正确的选择就是从中小板做起。如果把创业板的推出提高到是继中国股改之后又一件资本市场的大事件,就应该确保让它顺利推出,一个时期只能抓一个主要矛盾。如果创业板的挂牌和重启IPO的顺序不合理的话,创业板还没开就启动了上海大盘股,就会形成两个利空。因此在重启IPO和开通创业板的环节上,我们需要把次序搞正确。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创业板的开通是可以考虑提前的。因为从发展的规模上,我们今年创业板不形成一定的数量规模是很难起到赋予其伟大使命的。我认为,创业板今年起码要上150家,创业板要以数量取胜,主板是以规模取胜。一个月上25家,六个月也就是150家。我认为创业板企业的平均融资规模不能太大,如果创业板一个企业IPO融资搞到了五个亿,监管艺术就谈不上了。若以创业板上市企业平均融资的数量两个亿为计,150家不过300亿。
300亿是什么概念?2007年是股市非常兴旺繁荣的一年,IPO融资4700亿。上海大盘股单只股票的IPO融资在100亿、300亿以上的大有股在。目前排队过发审关的企业已有303家,再融资的则有近90家。上海候审的大盘股,多于50亿的还有不少。300亿也就是三五个上海大盘股的融资额。
而在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方面,应体现新股发行的创新实验。抑制一级市场IPO过高市盈率是新股发行制度首要使命。新股发行首先要搞全流通教育。全流通的教育就是要告诉大家这次发行的股票全是全流通股票,一解禁就可卖出,所以投资人不能再给那么高的IPO市盈率。另外,在行动上也不排除让IPO企业的主发起人把其IPO融资的5-10%通过一级市场存量发行套现。例如,2000万股,1900万股是增量发行,100万股是存量售出,让大家感受到这就是全流通。这也是改革的一部分。我想在这样的改革实验中,应先在中小板试验。
因此,应争取创业板提到7月份开通。到年底6个月,每月一批,每批有25家左右,下半年发150家,市场是完全接受的。因此,如果在创业板挂牌之前重启IPO,就应在中小板试。如果上海大盘股要重启IPO就只能在创业板挂牌之后才能推出。在这一点上,从中国资本市场大局出发,把握好监管艺术,正确处理好他们的关系是保护今天A股市场良好势头的关键。
四、创业板开通将带来中国创投业大发展
中国的扩大内需没有近忧但有远虑,原因是民间资金没有启动,人们对投资效率颇有忧虑。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把我们通过资本市场的退出机制,把创投的发展带动起来,把证券投资、民间投资、风创投、直接投资带动起来。而这种投资一定需要退出机制,创投的使命就是不与项目白头到老,他结婚的目的就是要离婚,就是过一段就跟你分手,享受情感和自由的双结合,这就是创投的特点。在这种结合的过程中,他们将把女朋友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后再把她们卖掉。所以,这个过程形成了创投的进入是一个时代金融发展的标志,而今天我们直接融资已经是决定了我们扩大内需政策能否成功的关键,民间资金必须以直接投资的方式引进来。创投要进入一定是依托资本市场退出机制。所以,创投对社会资金的带动效应不可低估。150家创业板公司,300亿的融资杯水车薪,但是创投的拉动作用却很大。可能是8:1的效应,300亿背后就是2400亿,投8个成一个。这就是创投的特点。创投本身就在承担风险。当然,他们也享受高收益的过程。因此,它的进入带动了社会的发展。当然创投进入之后是创投的规范和改制,就是他将一个一个上市企业打扮得漂漂亮亮,教会他们礼仪和规范,为成功上市奠定第一块基石。当然,还有创投的退出,创投退出就是社会资源在资本市场实现最佳配置,我们的市场经济将伴随着这样的退出机制得到完善。资本市场才能得到发展,所以未来资本市场发展中,创投起着非常神圣的使命。
最后,我想说的就是创投的规范。创投规范上市公司是其使命,这里的规范谈的是每一个创投都不是简单的在这里套现一把就跑,需要一个长远的构思,一个理想才能实现。因此,无论是在创业板上市的禁售期上,还是今后在其他的买壳做壳的环节上,都应该从一个更高的境界来理解这个问题。创业者的创业风险不应该由股民承担,创业者一定要把一个个合格的产品送上我们的创业板。当然,在退出中,也要给人以信任感。所以,恐怕不能企业一上市创投就全退出,需要逐步退出。如半年以后先退20%,一年以后退30%,一年半以后再退50%,所以这个过程也是给投资人增加信任感的过程。而在买壳做壳的问题上,恐怕创业板不能再买壳卖壳了,退市就是退市,坚决果断。不能一方面把企业送上市场就跑,风险扔给股民,做砸了,还可以卖壳。创投规范的使命,就是要把创业板办成创新之板和规范之板。
如果创业板在8月份开通,如果在这之前启动上海的大盘股,很难讲对市场没有影响。因此,如果需要在开通创业板之前启动IPO,应从中小板做起。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创业板的开通是可以考虑提前的。在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方面,应体现新股发行的创新实验。抑制一级市场IPO过高市盈率是新股发行制度首要使命。新股发行首先要搞全流通教育。这也是改革的一部分。这样的改革实验应先在中小板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