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09-03-12 作者:陆志明 来源:上海证券报 |
|
|
金融危机时期仍不断出现铤而走险者火中取栗,这或许刚好凸现了美国政府的监管无力。近期相关媒体披露:早已深陷财务困境,并被美国银行收购的美林证券旗下位于伦敦分公司的一名交易员斯滕福斯最近数月进行一连串疯狂交易,连累该公司亏损至少超过4亿美元。该事件的披露,不能不令市场人士和投资者对美林的前景与世界金融危机的终结更感忧虑。 事实上,根据美林证券母公司美国银行的估算数据,考虑到这个交易员操作的相关金融衍生品,损失的数字可能远不止4亿美元,甚至可能超过5.9亿美元。此外,由于目前所核对数据的范围有限,随着对该交易员调查的进一步深入,亏损可能会有进一步的新发现。 以史为鉴,上世纪90年代,英国巴林银行交易员利森从事日元衍生品交易巨亏14亿美元,直接导致了百年老店巴林银行的倒闭;2007年,法国兴业银行交易员克维尔重蹈利森覆辙,秘密从事股指交易,直接导致法国兴业银行巨亏49亿欧元。而在美林银行第四季度上报美国国会亏损158.4亿美元的艰难时刻,爆出交易员违规操作、内部风险监管失控的消息,无疑让公众对美国政府与大型金融机构的信心大挫,更为美国经济的复苏蒙上了浓重的阴霾。 如果说利森、克维尔与斯腾福斯是其东家的“坏小子”,那么巴林银行、兴业银行与美林证券堪称是各国政府监管下的“毒瘤”。在当前次贷金融危机不断加深的时刻,政府动用社会公众资金对濒临破产的大型金融机构注资、并分离其不良资产。然而众多大型金融机构不但未能稍改其追逐利润的本性,相反,其风险偏好在政府支援背景下还有所增长,在欧盟经济陷入困境,急需外部援助时期通过北欧货币衍生品交易牟取暴利。 从政府监管的角度来看,这实际上也反映了奥巴马政府在大型金融机构国有化背景之下,对其实际监控能力的缺失。除了美林证券违规交易之外,近期曝光的欧美24家主要大型金融机构蚕食AIG500亿援助资金事件,也充分地表明美国政府在金融机构监管透明化方面的停滞不前。如果政府监管不能做到有效的公开透明,那么在注资与监管过程中难免存在因私舞弊之嫌,这当然会直接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 上周,美国国会在听证中要求美联储副主席唐纳德披露与AIG交易的金融机构名单,但唐纳德以涉及商业秘密为由拒绝。对此美国国会表示了极度不满,参议院议员Christopher
Dodd声称:“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就是:我们对所有的问题都一无所知。此事件透明性的缺乏程度令人震惊。”而在《华尔街日报》披露出了24家获利的金融机构之后,美国国会和社会公众极易联想到,这些主要金融机构是否从政府注资中获取了多番“好处”。 如果是相关政府援助行动处于完全透明公开化的状态,像高盛、美林等金融机构可用一份负资产从政府短期信贷支持、直接注资、AIG等金融机构陪付等多处政府救援行动中获益的事情,发生的概率极低。但是,如果相关援助机构借口商业机密与监管保密原则,那么发生类似内部交易不严的事件就不足为奇了。 斯滕福斯违规操作与24家获益银行的及早曝光,让社会公众意识到政府援助大型金融机构并非如想象中的那般稳健,同时这也是敦促政府加强实质性监管措施,防止大型金融机构在国有化之后依仗政府埋单扩张金融风险倾向的重要时刻。 如果奥巴马政府能够加强对已经国有化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与稳健经营,那么其对次贷危机的实际治理能力相信会有质的提升。期待在上任不久就凭更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来实现复苏是不现实的,与其在公开媒体面前反复地闪烁言辞,失去自身对经济判断准确性的公信力,不如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金融危机的治理之中。 (作者系复旦大学金融学博士)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