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无论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还是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均有可能出现数月甚至全年累计下降的情况,但我认为用“通货紧缩”一词来概括这种价格总水平的下降现象并不贴切。在国际上前期对商品价格过度金融炒作后,价格总水平理性回归,对中国经济是一件好事。价格下降现象的政策警示,并非是要求我们进一步放松银根以缓解“通货紧缩”,应是抓住难得的价格改革有利时机,切实解决我国经济高涨期暴露出的某些价格形成机制缺陷,为我国经济复苏和再度繁荣构造灵敏的价格反应机制。
金融危机沉重打击实体经济
2008年,国际市场的大多数商品价格坐了一次过山车,对国内市场价格的冲击十分明显。8月份前,国际市场出现对大宗商品价格的非理性金融炒作,粮食、原油、钢材、铁矿石、煤炭、化肥等价格大幅度上涨,屡创新高。7月11日WTI原油期货价格盘中最高摸到每桶147.27美元。虽然,中国经济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已经逐步降温,但国际市场的涨价因素向国内传导所形成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推动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2月份达到8.7%的十年来最高值后在高位持续运行数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在8月份上涨到10.1%的近十年最高值。 真正对国内企业形成沉重打击的并非是上半年的价格大幅上扬,而是下半年的国际市场多数大宗商品价格的突然崩盘。美国次贷危机恶化并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市场信心顿灭,对大宗商品炒作的金融资金突然撤出市场,使期货、现货价格都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短期暴跌,这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最沉重的打击。国际石油价格从高点时的每桶140多美元下跌到2008年底的每桶40美元;铜、铝、锌等基本金属价格也分别比9月中旬下跌50%以上。国际初级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下跌,带动我国国内生产资料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涨幅大幅度下降,两者从同比上涨10%以上先后在9月份和10月份转变为同比下降。反映在价格环比上,工业品出厂价格月度环比折年率涨幅从年初的10%以上下降到年底的负20%左右;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月度环比折年率涨幅从年初的18%以上下降到年底的负25%左右。如此急剧下降的情形是自我国开始编制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以来前所未有的。 有些中国制造业企业没有认识到国际国内经济基本面的转向,反而对连续上扬的原材料价格走势形成恐慌,在价格高位买入了高价原材料甚至做了“套期保值”等,成为这一轮价格水平快速急跌最大的受损者。不少企业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就面对消化高价原料和市场需求减少的双重经营压力,制造业多数企业出现短期亏损现象。
价格急跌时期已经过去
2009年我国CPI和PPI的同比水平虽然可能出现数月甚至全年累计下降的情况,但这种同比涨幅为负的现象,主要是2008年下半年物价快速下降的滞后反映。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翘尾因素对2009的影响为负的1.2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翘尾因素对2009年的滞后影响为负的4.3个百分点,翘尾因素对上半年CPI和PPI的下拉影响更大。从国际国内市场价格近期走势看,多数商品价格下跌到低位后已经连续数周企稳,波动幅度收窄,有些在恐慌中超跌的商品价格开始反弹。大体可以判断,价格水平快速急跌的时期已经过去。 我认为,在当前形势下,要更多关注物价水平的环比变化。影响2009年物价水平环比变化的主要是当年的新涨价因素。其中,经济基本面即经济实际增长水平偏离长期潜在增长水平的程度,往往是影响社会总供求平衡关系或物价总水平的最基本因素。根据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产出规模与潜在总产出的偏离——产出缺口——决定价格的变化率,产出缺口的变化决定价格变化的加速度。在这种经验关系下,考虑到潜在经济增长率基本稳定的情况,当年价格的新涨价因素取决于该年度GDP增长率偏离潜在经济增长率的程度。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长期年均增长率为9.8%,按照2009年GDP增长8%来估计,新涨价因素将可能为负值,所以2009年出现全年CPI涨幅为负值的情况是完全可能的。但从2009年季度GDP的动态走势看,前低后高,季度实际GDP增长率偏离潜在经济增长率的程度将呈逐步缩小之势,CPI和PPI的月度环比下降幅度将逐步缩小,下半年CPI的月度环比增幅可能由负转正。
抓住时机解决价格机制缺陷
目前,在金融危机重创下的发达国家出现了金融机构惜贷甚至停贷的现象,货币流动性严重不足,特别是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过程将引发金融收缩,进而引起经济收缩。用“通货紧缩”去概括国际市场和发达国家的价格现象是合适的。但将所有国家的价格下降现象都称之为“通货紧缩”,并重点从“通货”角度制止价格下降,这样的认识可能有点简单和片面。我认为用贬义的“通货紧缩”一词来概括国内当前这种价格总水平的下降现象并不贴切。 市场供求因素取代金融炒作因素重新成为价格走势的决定性力量,前期过度金融炒作的高价向正常价格水平理性回归,将使市场价格还其本来面目。不少国际商品价格不过是回落到2006年或2007年的绝对水平。我国恰恰应当利用当前国际商品价格相对较低的有利时机,补充和扩大我国石油等战略资源储备,将更多低价资源供我扩大内需所用。前几年由于货币流动性过剩引发的国内部分商品价格上涨过快特别是住宅价格上涨过快(尽管房价不计入CPI),降低了国民的实际福利水平,适度的价格回落(特别是房价回落)可以增加城乡居民的实际购买力,这种价格适度回落是件好事。 我国金融机构前期稳健经营,使我国金融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损失极小,银行业自身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益较好,也没有出现发达国家那样的惜贷甚至停贷现象。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后,从去年11月份以来,已经连续3个月信贷规模急剧扩张,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也连续3个月回升,并不存在货币流动性严重不足的局面。因此,当前我国价格总水平的回落主要不是由货币供给不足引发的,更不是靠简单降低利率、放松银根所能解决的。 我认为,这轮价格下降可能是短暂的现象,伴随凯恩斯主义的宏观政策重新登上全球经济舞台唱主角,不远的将来会有一轮严重通货膨胀作为凯恩斯主义宏观政策的副产品卷土重来。我国应当抓住价格下降的有利时机,理顺生产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为我国经济复苏和再度繁荣构造灵敏的价格反应机制,为应对未来的通货膨胀作好体制机制的准备。 “国家统计局下属的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去年底进行的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显示,86%的受访经济学家认为,2009年我国CPI增幅将较2008年下降,预测均值约为2.5%。2009年1月,CPI增幅为1%。自2008年2月创下峰值8.7%至今,CPI增幅呈现急速下降趋势,通货紧缩的风险正在加大。 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2009年步入通货紧缩的风险有多大,会对我国应对全球经济危机产生哪些影响?在宏观调控方面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今日起本版邀请国内部分专家学者笔谈他们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