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注资IMF意在维护既得利益
    2009-02-16    潘成夫    来源:证券时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上周五宣布,该组织与日本签署了总额1000亿美元的借款协议。虽然早在去年的金融峰会上,日本已经主动作出向IMF贷款的承诺,但是此次协议的签署还是会给日本加分不少,同时西方要求中国向IMF注资的呼声必然进一步高涨,中国受到的压力将有可能大增。

  从表面上看,日本注资IMF的确是个好事,将有助于IMF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危机发生之前,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日益扩大,IMF调节全球国际收支的重要性早已大不如前。但是,当前危机越演越烈,国际资本流动日趋停顿,依靠国际金融市场进行国际收支调节的做法已出现问题,今后很有可能需要IMF重新发挥作用。提高IMF的融资能力,对此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就实质而言,日本注资IMF并非这么简单。
  长期以来,IMF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附加的条件越来越苛刻,被援助国家往往被迫采取痛苦的紧缩政策,而另一方面IMF向美欧开出的药方却根本不受重视,这已经广受诟病。更为糟糕的是,IMF不仅对本次金融危机没有作出预警,而且还一定程度上成了美国推销放任自流主张的工具,因此甚至可以说IMF是造成全球金融危机的“帮凶”。危机发生后,对国际金融货币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呼声越来越高,而改革首先必须从IMF开始。
  但是,维护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势力仍相当强大,美、日、欧等国最多只是希望在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修修补补,而不是全面的改革。IMF并不存在着现实的资金短缺,危机发生以来IMF只向冰岛等国提供了300多亿美元贷款,其可用资金还有2000多亿美元。而在日本向IMF提供贷款之后,对IMF现有框架进行改革的动力将更小,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将更为遥遥无期。
  西方维护现有利益的动力在IMF份额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当前在IMF的份额与中国经济地位根本不相称。对此,西方一方面要求中国向IMF提供贷款,而另一方面却宣称提供资金与份额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权利和义务的不相称,显然是不能接受的。在达沃斯论坛上,温总理强调改革IMF不应从注资开始,而应从改革投票权、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开始。这个态度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理解,包括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也主张应增加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份额。而日本主动注资IMF,将一定程度上抵消这种改革的动力,其政治考量是显而易见的。
  面对要求注资IMF的压力,中国应作出更加积极和灵活的姿态加以缓解,可以承诺在增加中国IMF份额的前提下向IMF提供贷款,也可以承诺参与IMF的融资计划。比如说,最近IMF计划发行债券,中国可以作出购买一定数额的承诺。又如,IMF正计划出售400多吨黄金以增加可用资金,中国也可以与之协商购买。如此,既可以缓解压力,也有助于增加发言权,同时还可以减少购买美国国债,适当分散外汇储备的风险,何乐而不为呢?
  日本注资IMF还提醒我们,改革阻力很大,改革更需要实力。长期而言,中国只有以实力为基础、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这样才有可能为改革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作出贡献。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