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北京楼市掀起新一轮降价潮,近20个楼盘以各种名目促销,部分楼盘降价幅度超30%(2月11日《新京报》)。
北京那么多楼盘,仅有近20个楼盘降价,这无异于是在“挤牙膏”。诚然,“挤牙膏”比起某些地产商的“按兵不动”也算一种进步。但真正精明的地产商,与其“挤牙膏”,还不如“一竿到底”。
原来25000元/平方米,现在降到18000元/平方米,水分仍然不小,消费者还是会等下去。
商品房是市场的产儿。市场经济下,包括房地产业在内,众多行业的利润最终将趋向于“平均化”。今天和明天,房产商要想在市场上立住脚跟,还是要靠“薄利多销”。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下的房价,只要有微利,不如干脆“一竿子插到底”,你敬消费者一尺,消费者会敬你一丈。反观之,你玩“挤牙膏”,消费者就不买账。
商场如赛场,商家都在赛跑,谁“一步领先”将“步步领先”。楼市上,谁家最先“一竿到底”,消费者就先与之“手拉手”。地产商大量楼盘出手之后,大笔大笔的资金得以回笼,用回笼的资金低价拿地或购置一批建筑材料,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抄底”,等到经济回暖时,也能“大赚一把”,何必总是跟购房者过不去呢。
“从南京到北京,卖的没有买的精”。当下的楼市上,买家正在观望,正在等待,且人们“买涨不买落”的旧观念正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更新,但消费者最终与哪一家地产商“手拉手”,就要看谁最先在挤房价泡沫上“一竿到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