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金融海啸重要 体制改革更重要
    2008-12-08        来源:上海商报

  如果源自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将会严重影响到中国经济,那恰是因为它击中了国内经济结构的软肋。当前及未来,放松管制、鼓励创新是我国扩大内需的治本之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于12月8日至10日召开。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国内最高级别的经济会议,将确定来年的经济工作基调。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在近一年来出现了巨大变化,当前经济界普遍担心经济衰退风险,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加引起了高度关注。
  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依然未现好转,国内的宏观经济指标也并不乐观。据此判断,如何应对海外金融危机与国内经济衰退,必然会成为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议题。但必须指出的是,如果因此而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专题会议,甚至以其对资本市场的利好程度大小来予以观察,其实背离了会议的核心定位,并不妥帖和恰当。
  对于宏观调控部门而言,当前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除了突然爆发的金融危机之外,如何进一步完善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市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提升,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议题。事实上,由于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的推进关乎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前景,因此其意义和重要性甚至要大于应对金融危机的议题。
  长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中一直存在消费率偏低、外贸依存度偏高等失衡问题。当前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为65%,这一数据甚至较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的30%翻了一倍还多。更为关键的是,亚洲金融危机时欧美经济受到的直接冲击并不大,总体世界市场需求依然能够保持,但是次贷危机的策源地就在欧美,同时也是危机的重灾区。这对于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中国经济而言,其负面打击较之十年前显然要更大。
  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海外市场,等于是部分放弃了国内实施经济调控的主动权。由此导致,一旦海外经济出现波动,国内的调控政策就不得不采取紧急的应对措施。应对经济衰退的经验表明,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作用因其时效最快而首当其冲。对于应对突发性的危机局面而言,这样的政策选择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应急性的政策措施绝不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的替代品。恰恰相反,面对危机,调控部门应该进一步采取开放型经济政策,鼓励民营经济发展,让市场经济体内在机制来对抗危机、维护稳定。
  民营经济代表市场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部分,从总量上看也是解决国内就业市场需求最重要的渠道。但长期以来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壁垒始终没有全面开放,即便是前些年所公布的“36条”,已经明确了“非禁即可入”的原则,但实质上仍然存在一道横亘在民营经济面前的玻璃门。不仅在战略资源行业、大型装备制造行业,甚至在文化服务等行业,民营经济进入并发展壮大的机会也并不多。其结果就是作为就业主渠道的民营经济,不得不在低端制造业内靠低价竞争,市场渠道又严重依赖海外,导致其产业稳定性和产品附加价值严重不足。由此,一旦海外市场经济出现波动,就会直接导致国内就业市场出现问题,同时也进一步抑制了国内公众的消费能力提升。在这样的经济结构背景下,导致经济体内自生的应对风险能力根本不足,由此而言,全面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倒不如说是调控部门的无奈之举。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数万亿的投资资金进一步强化了国有经济的实力,这反而可能进一步弱化民营经济市场活力的激发。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在应对危机的时候,更应该强调推进对各种阻碍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进行改革,而不能让危机反而进一步强化这些制度障碍。
  内需消费增长才是长期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海外市场的金融危机让中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不足显得更加突出。因此,作为年度内最重要的经济工作会议,真正的看点应该在于如何通过优化经济结构,让中国经济逐步摆脱海外市场波动的掣肘。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