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战略对话,不确定中的希望
    2008-12-05    作者:刘涛    来源:证券时报

  第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SED)昨日在北京拉开帷幕。与前四次对话的不同的是:第一,目前世界各国正处于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威胁之中,中美之间加强合作的相互需要在上升,但摩擦和冲突的风险也在增大;第二,美国正处于政党轮替的关头,奥巴马势必会对布什时代的内政外交进行扬弃,由此增加了中美经贸前景的不确定性。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笔者认为,观察此次中美对话不必纠缠于太过具体的局部议题上,例如人民币汇率波动和食品安全问题,而应注意把握其特征和趋势。

  亟待突破的两大瓶颈

  SED是根据两国首脑达成的共识,于2006年9月20日正式启动的。经过两年发展,为两国在经济层面进行深层次、战略性沟通提供了重要平台,但能否在两个主要瓶颈上取得突破,将决定其未来还能走多远。
  瓶颈一是如何平衡两个目标的问题。根据中美两国领导人最初的设想,SED将主要讨论两国共同关切的双边和全球战略性经济问题。从前四次对话的议程来看,基本集中在能源、贸易、汇率、金融市场和食品安全等双边经贸领域。此次对话双方终于将视野提升到了全球层次,可以说,如果没有当前的金融危机,双方还会一直在双边议题上绕来绕去。
  瓶颈二是如何对这一机制准确定位,具体来说,就是如何与其他较低层次的对话机制进行有效区分。目前中美两国高层保持着密切接触,各种对话和磋商机制超过60个,特别是中美商贸联委会(JCTT)同样聚焦于双方高层经贸磋商。由于许多议题本身既是短期热点议题,又具有一定的战略性,因此,若无法从对话内容上体现这种差别,SED存在的合理性难免引人质疑。
  在本次对话上,由于中国在汇率改革上的立场和原则已非常明确,汇率问题在中美双方拟定的议程中原本并不占据主要位置,但由于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出现小幅波动(在笔者看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市场力量作用的结果)美方对此过分紧张和关注,最终只能导致对已设定战略性议题的偏离。
  虽然美方也清楚SED的重点应当放在全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议题上,但由于国内政治压力,存在一个必须见到若干具体成果的预设立场,这就形成了一个制度上的陷阱:美国在战略性层次的SED上不断要求谈一些具体问题和短期热点,而这些问题大多数是可以通过JCTT或其他更低层次的专门对话会议上寻求答案的。虽然保尔森等人自以为可以拿这些具体成果回去交差,但长此以往,却自我削弱了SED的地位。一方面,中方会日渐对美方不断纠缠于汇率等问题感到厌烦;另一方面,这些点滴让步事实上也根本无法满足美国国会和一些利益集团的胃口。
  今后在奥巴马任内,中美双方如果希望通过SED这一平台有更大作为,必须对上述两个瓶颈进行反思,争取使这一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回到其应有的定位上来。

  继续看好的三大理由

  客观而言,人们对于第五次SED能产生什么实际成果的期待并不高。道理很简单:布什政府还有一个多月就要淡出历史舞台了,过去几年中双方能找到共同利益、能谈出成果的基本上也谈得差不多了;而那些老大难的问题,也很难指望通过这次对话就会出现重大突破。目前,围绕SED最大的悬念就在于,未来奥巴马政府是否愿意继续这一对话机制,以及在何种程度上确定其性质和地位。目前坊间流传的消息很多,笔者无意去逐一考证其真实性,只想从三个方面强调SED对奥巴马政府的意义。
  首先,奥巴马本人主观上高度重视中美关系,愿意积极推进双边对话和沟通。2008年美国大选揭晓前夕,奥巴马曾撰文表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中美应当学会理解彼此的关切,充分利用合作来获取双赢。为此,两国有必要在经济、安全以及全球性事务上继续加深高级别的对话。
  其次,SED的议程和成果符合新一届美国政府的需要。对于候任总统奥巴马而言,上台后的头等大事就是拼经济。从奥巴马的经济刺激方案来看,主要希望寄托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所谓的“绿色经济”上。而中美在第四次SED上达成的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和第五次SED上将要触及的“生态伙伴”概念,与奥巴马的政策理念可谓是不谋而合。
  最后,当前中美两国都面临许多全球性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挑战,如能源危机、粮食安全、金融危机、全球气候变暖等。随着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上述任何一个问题离开中国的支持都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眼下欧洲在国际金融体系主导权问题上不断向美国发起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态度举足轻重。对于美国而言,中国的地位和重要性无可取代。今后奥巴马政府需要认真思考的是,如何不因为短期利益,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影响中美两国关系大局和长远利益。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