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各地也陆续展开一系列政府投资计划,比如广东计划投资2万亿一揽子投资计划,上海据称也将投资5000亿以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综合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近日报道)。
作为投资主体,政府进行投资能起到示范效果,提高市场信心,引导私人跟从投资,刺激经济增长。从这点看,以扩大政府投资为引擎来扩大内需,是振兴经济的有效手段。 不过,一般而言,如果政府投资行为仅仅针对大建设、大项目,可能会引发资源消耗问题的出现和面对最终消费品市场需求不足的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单靠大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模式的弊端将再次体现,不排除经济过热的再次发生,上一轮的经济过热,很大程度上就是固定资产投入的比重加大造成的。 其实,拉动内需的最好方式是保障民众的消费水平同步提升。但必须承认,由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建设还很不够,居民“大胆消费”的经济模式还差得多。因此,相比将大笔资金投向大项目,或许从普通百姓的民生问题着手,对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帮助更大一些。也就是说,如果这次由政府主导的投资,我们能够在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上下大功夫,投入多一点以减轻民众在这方面的开支,保障多一点以消除太多的顾虑,民众的消费信心增强、消费能力增长,内需扩大就真实了,促进增长的基础就坚实了。 应当看到,由于历史原因及制度滞后,民生欠账相对较多。以民众最为基本的社保为例,仅仅养老金一块就欠账2.5万亿。经济学家吴敬琏曾经指出:在城市居民中,建立新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大难点,在于老职工(包括已经退休的“老人”和工作多年、行将退休的“中人”)的“空账户”问题。财政能力不足并不是问题无法解决的理由。4万亿政府投资不应忽略这一关系民众切身权益的领域,应将填补社保“空账户”作为从制度上推进二次分配适当向弱势群体倾斜,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民生投资重点。 在4万亿投资的巨大蛋糕中,民生保障究竟能分到多少份额,相信是每个人都十分关注的。除了医疗改革的加速进行、9000亿住房保障投资计划的即将启动,以及民间热议的个税起征点再提高外,让广大弱势群体获得足够的政策倾斜、福利保障及权利归还,应当是逐步完善社会发展共享体系、强化民众预期信心、朝着建立“学有所教”终生教育体系、“劳有所得”的就业保障体系、“病有所医”的医疗保障体系、“老有所养”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核心的社会“安全网”前进。如此,民众才会从4万亿投资的经济举措中受益,也才能成为扩大内需的行动主体。 调控基调一旦确定,政策具体措施的选择就成为当务之急。以当下市场的预期心态而言,投资基础设施与投资民生理应并举而行,以切实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从而鼓励民众自主扩大消费开支,形成良性的内需拉动机制。政府投资需达到民生与建设并重效应,不可为了实现短期经济数据的优化而出现彼此偏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