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关键要让农民得实惠
    2008-10-08    新华社记者:梁思奇    来源:经济参考报
  “十一”黄金周期间,记者回了一趟农村老家,与一些村民闲聊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感慨国家对农村发展的投入越来越多:种田每年每亩政府补贴约70元;村里电网改造27万元、约9公里的村道硬底化近400万元,基本都是政府投入;还有改水、改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等等。这些都是农民在建设新农村中得到的实惠。
  村民们提到的每项实惠,都是实实在在的数字。近年来,中央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了一系列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各级政府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这些政策和投入如阳光雨露,使广大农民生活生产状况明显改善,偏远落后地区农民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等具体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正在变为现实。
  如果说,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农业补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是中央的普惠政策,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那么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同样应该秉持让农民得实惠的原则,在出台政策,制订措施,做任何一件事情时,都应该以对农民是否有实际好处作为出发点,以农民满意为尺度,切实摒弃形式主义,决不搞“好看不好学”的“样板”工程。
  要让农民得实惠,就要充分了解农民愿望,从他们的现实需要和农村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要相信和依靠农民,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保护他们的创新热情,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
  30年前,安徽小岗村农民实行“大包干”,走出了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步。在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时期,实现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投入,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这些举措将开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新篇章,让亿万农民得到更多实惠,更好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