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8-09-19 本报记者:汪延 王圣志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了农村新的工业化,被许多干部群众认为是新农村建设的新动力,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形式,中西部崛起的新支点。记者在采访中,基层干部和农民工创业者呼吁从以下几方面加大对农民工创业的扶持力度: 土地政策。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规模不大,用地不多,绝大多数建在自家的庭院、废弃的村部、旧厂房和老宅基地上。少部分是建在自己的承包地上,有的则是与其他农民串换土地或是农用地流转。基层干部担心,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用地可能更多的占用耕地,对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形成冲击。 为此,他们普遍建议对农村土地政策实行微调,对废旧厂房、乡镇、村庄、学校合并后形成的闲置土地,农民的旧宅基地等予以登记,允许它们转为工业用地或建设用地,并可进入市场。这样既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也可解决他们在工业化过程中所需要的工业用地,并解决他们的资金问题等燃眉之急。 税收政策。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普遍反映,企业开办之初,当地政府都承诺实行免税政策,有的县还出台文件,对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实行三年免税二年减半的优惠政策,但企业办起来后,税务部门却不认账,该收的照收,地方政府也协调不下来。他们认为,农村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本来都是微利,有一些毛利也大半用于发工资了,考虑到农民创办小企业主要是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社会贡献大而个人收入不多,能还给企业三至五年的休养生息期,有的曾经在外资企业打工的农民工创业者对记者说,要是国家给予外资企业的政策优惠能给我们农民,就心满意足了。 金融政策。农民贷款难是一个反映了多年的老问题,在农民工返乡创业时表现得更加突出。一些农民工反映,现在的金融体制对农民是不公平待遇。比如,城市里设备可以质押贷款,在农村就不行;城市里自有土地可以抵押,农村也不行。有的政策是放开了,实际上又操作不起来。比如按政策林权是可以抵押贷款的,但操作时银行却要保险证明,说是农村治安差,资产不保险。这样算起来,农民现在能算得上家产的,实际上都不是自己的。这样的创业环境,让农民实在是有苦难言。 财政补贴。在税收政策、金融政策对农民工返乡创业都不利的情况下,能否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对农民工创业进行激励,这是一些农民工返乡创业者关心的问题。他们认为农民工返乡创业要付出许多艰辛,其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如果国家考虑到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的社会贡献,予以财政补贴以示鼓励,这必然会大大调动广大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
产业转移的支持政策。沿海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转移,是当前农民工返乡创业一个重要的动力源。一些企业老板自己出钱、出设备帮助农民工返乡创业,客观上促进了产业转移和城乡统筹发展,希望国家出台一些支持政策,引导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更大范围、更大规模地转移,进一步带动农民工返乡创业。今年沿海地区有数万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关停,但转移到内地的比例不高,主要原因是内地的企业运营成本与沿海相差不多。如果国家针对产业转移出台一些更加灵活的政策,允许传统农区自行降低生产要素门槛,将会大大促进相当一部分企业迁往内地。 农民工的创业培训。现在中西部各省大都建立了农民外出务工的培训网络和体系,但农民工的创业培训没人管,这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后提高管理能力、经营能力不利。如能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农民工返乡创业,既能把企业办起来,还能把企业发展、壮大起来。 鼓励人才下乡。缺少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是农民工返乡创业普遍遇到的难题。技术上的滞后,往往使农村企业处在信息不灵的境地。在一些小产业集群渐成规模的乡镇,对技术人才更加渴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