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是市场化甚至国际化的原材料价格飞涨,一头是计划式甚至行政式的产品定价限制,电力企业叫苦不迭,石油巨头风光不再。于是,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推进这项改革的道理不难理解。在煤电油气运紧平衡的今天,资源性产品的原材料成本与产成品价格依然倒挂,因此很难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供需关系的作用:不仅难以刺激电力等产品增加供给,而且会促使本已不足的成品油等产品输往国外,加剧供求紧张矛盾;不仅难以抑制对这些产品的境内需求,还会刺激境外需求以各种形式转移到境内;不仅不利于落后产能从市场竞争中淘汰,还会以低资源成本吸引小水泥、小火电、小钢铁等“新五小”企业死灰复燃。 由此可见,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势在必行。它不仅是改善资源性产品供需关系的首要任务,也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环节,更是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必要举措。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要改革资源税费制度,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关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也提出,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以及资源补偿、环保收费改革。 但是,在居高不下的CPI数据面前,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美好愿景在短期内恐怕仍难以成为现实。年内改革能否推进,还要看后续几个月CPI的“脸色”。 有研究认为,推进资源性价格改革对CPI的影响不大。诚然,资源性产品消费在CPI篮子中所占比重不高,一次性提高水电及燃料价格10%仅推高CPI环比涨幅0.55个百分点左右。但是,其间接影响不可小觑。 作为基础性资源,水、电、油、气的提价将推高其他产品的成本,从而可能诱发工业品、消费品、投资品的成本推动型通胀。以去年11月份上调成品油价格为例,当月上调成品油价格仅推高CPI环比涨幅0.17个百分点,但建房及装修材料、车用燃料及零配件、城市和市区交通费价格涨幅均比上月扩大,再加上食品价格涨幅进一步扩大,最终当月CPI环比上涨0.7%。与此同时,该月PPI涨幅为4.6%,比上月跳升1.4个百分点。 市场预期,5月份CPI同比涨幅将比4月份有所下降。如果此时推出资源性价格改革,可能改变全年CPI涨幅逐步下降的趋势,甚至引发通胀失控的局面。 随着翘尾因素的减小,下半年CPI同比涨幅将趋于缓和。此时或许将迎来资源性价格改革的契机。但笔者认为,除非CPI涨幅下降到一个合适的水平(比如4%以下),年内推出资源性价格改革希望渺茫。即使推出,也可能采取将居民用与工业用区别对待的策略。毕竟,资源性价格改革总归是一个推高通胀的因素,谁都难保它不会引发全面通货膨胀,尤其是在PPI涨幅仍然居高不下的时候。 如此看来,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推不推,何时推,如何推,还要看CPI的“脸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