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胜高油价之战?
    2008-06-05    作者:叶檀    来源:南方都市报

  中国经济在高通胀的阴影之下,面临高油价的阵痛。高油价是全球范围几十万亿美元的热钱对全球经济发动的攻击。
  全球石油价格已经高到引发各国政治危机。美国货车司机罢工,英国货车司机堵塞伦敦交通,美国国会举办听证会,要求石油生产商公布成本,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5月29日宣布,正在全国范围内对石油市场可能存在的操纵行为进行广泛调查。这一系列事件表明,全球高油价危机从经济危机向政治危机转变,各方无法对此以市场化为辞忽略不见。
  石油对中国经济的重要不言而喻。与国际社会相应,为了应对高油价,各方正在展开一场激烈的争论,焦点问题是中国如何应付高油价带来的挑战。
  各方提出的应对方案包括:一、政府运用价格杠杆,理顺石油价格,上调油价。二、取消石油补贴。因为如此高额的补贴大部分落入了富裕阶层的腰包,富裕阶层有车有空调,消耗了更多的能源。以低价能源补贴高收入阶层、补贴出口产业减轻发达国家的通胀威胁,世上最荒谬之事莫过于此。三、建立石油储备制度,以改变目前被石油期货市场的国际热钱捏住喉咙的供给困局。
  这些方案远水难解近渴,目前的关键是,先联合各国抑制疯狂的油价,而后从石油战略储备、石油价格等方面逐步理顺一团乱麻的石油市场。
  先来看第一个方案,按照市场化办法,理顺石油价格。谁也不能对此说半个不字。问题在于,如何理顺?成本多高?中国经济能否承受?
  为了保障能源安全,我国石油实行国家垄断体制,尤其在油源方面。这说明我国石油市场缺乏市场价形成的基础,因为没有充分的卖方。以前石油价格市场化提议之所以迟迟无法落实,这是一个重要理由。目前高油价恐慌与石油巨头亏本淹没了批评垄断的声音,但问题并没有因此解决。虽然国际市场大型公司是主流,但独立的中小公司为数不少,市场占比20%以上。中国石油(601857行情,股吧)价格按照什么原则实行市场化?又回到打破油源垄断这一老问题。
  以成本而论,中石油中石化不同,国际各石油公司、期货与现货、布伦特原油与得克萨斯不同,不同的石油品质有不同的价格。当前投资开发油田主流的石油公司,考虑到地方税收和合作开发支付的费用,每桶不超过50美元,中石油与中石化究竟应该如何定价?
  按照专家预测,依今年的石油价格与中国进口油品量,仅仅由于石油涨价,我国经济运行的成本就会上涨1600亿美元,相当于1万亿人民币以上。这个数字超过了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利润总和的一半,同时相当于2007年GDP增量部分的40%!这意味着,按照国际市场价格放开油价,我国产业瞬间提高40%的成本,中国经济将毁于一旦。
  第二个方案是取消石油补贴。此前政府有必要对于农业、公交运输等用油有基本数据,改目前的隐性油价补贴为现金直补。
  我国石油补贴是个庞大的数字。根据政府公布的数据,一个月给中石油的补贴是70亿人民币,若以年计,一年大约800亿,高于国家对四川地震的700亿元重建投入。5月27日,中石化董事长苏树林对媒体表示,中石化4月份进口原油的补贴达到71亿元人民币。数据显示,2006年,中石化得到的补贴总计50亿元,2007年总计49亿元,2008年一季度就达74亿元。但如此之高的补贴没有解决炼油厂的巨额亏本,中石化表示,71亿元的补贴也只能填补亏损的一半,目前炼一吨油亏损达到3000元人民币。取消石油补贴,将补贴用于建设廉租房、提高低收入阶层的保障水准。此论立意极高,但关键在于如何操作,如何消除对公益等行业的负面影响。
  第三个方案是建立石油储备,已经在运作之中,令人遗憾的是,我国丧失了上世纪90年代油价低落时的战略储备绝佳期,现在不得不以高价储油,由此使国际游资中的“油资”愈加疯狂,形成全球围猎之势。因此,根据市场价格有步骤地进行石油储备,价低多储,价高少储,应该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高油价消除了对垄断的批评,对石油企业低效的批评,理顺石油价格成为主流意见,在压力之下更应注意政策的长效性,防止对中国经济安全至关重要的石油领域成为中国经济的败火者、破坏者与投资者。

  相关稿件
· 高油价正引发全球性政治危机? 2008-06-04
· 摩根士丹利:高油价将使能源补贴难以为继 2008-05-30
· 航空、汽车业受高油价冲击最大 变局在即 2008-05-28
· 管理能源需求,应对高油价 2008-05-27
· 高油价下,燃油补贴何去何从 2008-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