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际油价突破了每桶113美元。美国能源署预计,今年平均油价将达每桶101美元。
油价飙升,替代能源开发的经济价值显现。生物能源由之成为当下世界新能源开发的一大热点,以美国和巴西领头、欧洲国家紧随其后的生物能源竞赛由之展开。国内有人提出发展以薯类为原料的生物能源,也有人撰文提出问题:中国要不要参与国际生物能源的竞赛?生物能源会不会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中国粮食生产的现有能力和增长潜力是安全的,国际生物能源的出现对中国粮食安全可能是一个利好;但中国决不能跟风,参与生物能源竞赛,因为中国的土地只能养人不能养车。 我认同“中国粮食是安全的”的结论,也同意生物能源的出现对中国粮食安全“可能是一个利好”的观点;但我认为,中国不能参与生物能源竞赛的理由,不仅是因为中国的“土地只能养人不能养车”。 中国粮食是安全的。但作为人口众多、可耕种土地资源偏少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的粮食安全保险系数并未达到令人很放心的程度,保证十几亿人能吃饱的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中国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中国处于能源消耗增长较快的工业化时期,少量的生物能源远不足以解能源之渴。若发展生物能源,建立大规模的生产基地,必大量消耗粮食。这就会打破国内粮食供求关系的平衡,迫使在保证粮食安全上付出更大代价。这个代价,未必是值得的。 中国作为一个承担着国际责任的大国,不能置世界粮食安全于不顾。目前全球粮食紧缺,粮价高涨,不少国家和地区面临粮食危机。世界粮食供求紧张,原因之一就是生物能源“吃”了粮食。所以联合国忠告,粮食“能源化”要慎重。市场经验告诉我们,一种商品供求关系处于临界点时,市场供应量即便减少0.1%也会改变市场固有的价格波动周期,支持价格上涨。而粮食用于生物能源生产目前已非小数,去年美国用于生产乙醇的玉米占了当年玉米总产量的20%以上,欧盟60%的油菜也用于生产燃料。中国若再跟风发展粮食为原料的生物能源,必加重世界粮食危机。这显然与中国大国责任相悖。 从另一方面看,生物能源在能源替代上的优势也值得怀疑。有专家分析认为,生产生物乙醇要耗用粮食,粮食生产过程要耗费能源,比如施肥、收割、运输、谷物加工等等;同时,生物能源的生产过程还需要大量的能源投入。如果将全部投入与产出相比较,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生产生物能源所耗费的能源,大于可从生物能源中利用的能源,其净能实际为负数。加之生物能源的生产涉及到巨大产业链的重构,社会成本之大难度之高非想象那么简单,这使得用粮食生产燃料替代汽油柴油,并不具有总体优势。 破解能源之困,中国不能跟风粮食“能源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