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紧急降息未尽 中国经济面临"大考"
    2008-01-24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面对次级债危机的进一步扩散和华尔街的一次次逼宫,美联储终于在1月22日做出了紧急降息的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从4.25%将至3.5%,不仅在时间上提前,在幅度上更是超过了此前市场预期的50个基点。减息政策必然会对全球股市和债市产生一定的支撑,但从历史上减息政策实施效果来看,这能否对次级债危机起到扭转性作用,还充满了不确定性。
  上世纪80、90年代,美国出现了两次类似的由房产市场引起的经济衰退。在这两次经济的下行过程中,美联储分别降息700多个和500多个基点,用了三年和五年的时间才走出经济衰退的深渊。此次次级债危机从程度上来说不会弱于之前的两次危机,但从2005年4月算起,经济下行的阶段还没到结束的时候,同时到现在为止,美联储仍然只有175个基点的降息幅度。所以无论从降息的幅度和危机的恢复周期来看,此次降息只是政策一个开始还远未结束。
  在国际化的背景之下,美联储这种摆脱危机的政策必然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产生影响,对于中国的经济更是如此。美元的降息对于美元币值来说是一个贬值的信号,同时,美国为了平衡国内经济失衡,增加对外出口自然是应时之选,所以美元的进一步弱化是一个可以预期的事实。而由德国主导的欧洲央行由于历史的习惯很难做出可能造成通货膨胀危机的减息、贬值的政策。在美欧双方的博弈之下,人民币升值成了美欧两大经济体都愿意看到的结果。在人民币政策不能松动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中配额和隐性壁垒的运用同样会造成国内出口的困难。今年,美国必然会加强对国际贸易蛋糕的争夺,欧洲也不会坐视贸易逆差的扩大,中国的对外出口难度必然加大。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对外贸易仍在我国GDP的增长中占据较大的份额,出口的困难可能会对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带来下行的风险。
  另一个方面,次级债危机原因在于市场信心的缺失,信心的缺失带来流动性的匮乏。消失的流动性主要是逐利的资本,从美国股市和债市上流出的资本必然会找到下一个投资的渠道。如果这些流动性不退出资本市场,必然会在全球寻找一个安全的避风港躲过次级债危机的影响,中国就是这些资金最好的出口。原因在于,首先美联储减息之后,联邦基金利率已经低于我国4%以上的利率水平,中美之间存在着套息的空间;其次,中国的实体经济并没有因为次级债危机而发生逆转,中国的经济仍然处于一个向上的通道,无论是直接投资还是间接投资都能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第三,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主导着人民币汇率的变动,进入中国的资本还将获得升值的好处。与中国相比,欧元的升值已经到顶,贬值成为普遍的预期,人民币资产相对于欧元资产有更大的吸引力。
  所以,在短期看来,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将进一步的严重,从美、欧抽身的逐利资本必然进一步加快进入中国的脚步。如何进行宏观调控防止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防止资本市场的泡沫化程度加深,对宏观调控部门的制定政策的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资本市场始终是经济基本面的反映,如果出口的影响传导到国内经济部门,国内经济的发展速度减缓,资本市场的收益率也会随之降低甚至出现亏损。宏观政策必然是滞后于资本市场的反应,市场上的流动性可能会瞬间消失,那么今天的美国的流动性紧张的局面就将会在中国复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