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难,中央更难。央行一年内六次加息,足以看出中央对我国经济调控的决心!希望这次加息能够改变经济增长偏快的趋势,稳定当前的物价,特别是把房价降下来(12月23日《新华网》)。
流动性、CPI、股市、房价、央行、宏观调控,这些经济术语在2007年成为出现频率最高,最为流行的词语。
我们注意到,流动性过剩,CPI过高,房价涨幅过快,股市火暴或者低迷,国家、百姓以及整个社会都希望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而一提宏观调控,社会各界往往习惯性地把眼光转到中央银行身上。可以说,在2007年一提宏观调控就是央行提高准备金率、调整利率以及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等等。今年,央行先后10次提高准备金率,6次调整存贷款利率,数次发行央行定向票据,几次出台房贷政策,20年来首次动用特别存款工具。然而,流动性过剩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CPI上涨压力依然很大,房价是否出现拐点正在争论不休。不可否认,央行反应是灵敏的,调控工具出台是及时的,调控手段的综合运用考虑是周全的,但是,为何效果既不大又不快呢?作为间接的经济手段调控工具比起行政命令手段调控,见效要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笔者认为,面对我国复杂的经济情况,宏观调控仅仅依靠央行使用货币手段是不够的,仅仅依靠央行单打独奏是不行的。我们从流动性过剩、房价过高以及CPI上涨过快加以分析。
今年央行10次提高准备金率,多次发行定向票据,20年来重新启动特别存款等,目的是回收金融机构过剩流动性。这么大的力度,为何流动性过剩依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呢?我们分析一下造成流动性过剩的原因,那就是外汇储备居高不下,使央行被动发行基础货币。外汇储备居高不下的原因又是外贸顺差过大,外贸顺差过大的原因是世界产业一直向劳动力廉价、资源能源成本低、环保代价小的中国转移。70%的出口企业都是外资加工企业,“顺差在中国,利润在美国”是再形象不过的比喻了。在我国强制结汇制度下,出口企业创造的美元必须卖给指定的银行,指定银行无条件以人民币兑付出口企业的外汇。为了兑付这些巨额外汇,央行必须被动发行基础货币。彻底扭转流动性过剩局面,必须从根本上缩小贸易顺差,那就要遏制世界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人民币升值是选择之一,但是升值太快负面影响非常明显。提高劳动力成本、提高资源能源价格以及改变环保代价小的状况是根本之策。但是,这些根本之策是央行力所不及的。遏制流动性过剩,仅靠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发行定向票据,就如同一直在筑高坝堤而没有堵如流入水的入口一样。
百姓希望把房价降下来,国家希望把房价稳定下来,而都把眼光转向了央行的调控上。那么,我们分析一下,央行调控的重点指向是什么,货币工具的主要目的在哪里?央行之所以多次调整房贷政策,直接目的在于防范信贷风险。比如说,提高房贷首付款比例问题,首付款是指个人的首付款比例,首付越多,房子在下跌中,作为已经抵押住房中的信贷安全线就越高,房贷就越安全。央行主要考虑的是信贷资金安全,只是间接影响到了房价。如果是自有资金买房甚至投资投机买房,如果是海外热钱来炒房,央行根本管不住也管不了。况且,央行主要是从需求上调控,而我国房价过高不只是需求的问题,还存在土地供应价格、开发商暴利等问题。因此,可以说,央行政策虽然能够间接影响住房价格,但是,仅仅依靠央行来降低甚至稳定房价是困难的。如果流动性过剩问题不能根本解决,CPI继续走高仍然有可能。货币工具主要是针对通货膨胀的,这是事实。但是,中国的物价持续走高,与流动性过剩关系很大。在中国生产的大量产品(包括中外资企业)出口到了国外,而出口创造的货币却流入了国内,这部分货币背后是没有商品作为价值支撑的。必然造成中国大陆流通中货币多于商品价值,从而引发物价上涨。在中国这种特殊的经济现象交织下,主要针对通货膨胀的货币工具的运用也有可能达不到应有效果。
回顾即将过去的一年,一个基本结论就是,宏观调控,央行唱“独角戏”不行,必须由财政税收、土地政策、进出口政策、劳动力管理政策、资源能源管理和环境管理政策以及住房管理政策等多部门、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才能见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