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资源大省耗能工业规模大、单耗高、增长快,导致能耗总量偏大。钢铁、采煤、电力热力等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给节能减排带来较大压力(12月19日《经济参考报》)。
因为能源的结构问题,全国其他各省市也不同程度地在节能减排工作中遇到此类阻力。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燃煤机组在总体电源构成中的主体地位。燃煤发电在我国煤炭终端消费中占56%,是煤炭能源转换的主要环节,也是构成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最大一块。但在我国的煤电发展中,存在着机组结构不合理、平均能效水平底、环境污染大等问题。因此,抓好电力产业,尤其是火电产业的节能减排工作至关重要,对全国的节能减排具有决定性作用。 要实现火电的“绿色”生产,除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替代发电产业外,还应注重在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资金透明化使用上下工夫。 要减少燃煤发电的污染物排放和提高效率,应用大型燃煤发电机组替代小火电机组,同步建设脱硫、脱硝、除尘装置。据测算,如果国内燃煤发电厂热效率都达到45%的水平,按2006年全国火电发电量计算,相当于全年少烧约2亿吨煤。此外,要积极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重点要建设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CFB),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燃气蒸气机联合循环(GTCC)技术。因此,财税政策上对于大型燃煤发电机组的进口和国内相关生产厂家应适当予以倾斜、优惠,对于上述洁净煤燃烧技术、设备的研发和推广予以实质性的支持,以鼓励火电企业进行设备升级换代。 环保专项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应大幅增加,尽快完善脱硫相关政策。“十一五”期间是电力企业筹集脱硫资金量最为迫切的几年,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协调和监管工作,加大安排环保专项资金的使用力度,优先保证现有燃煤发电厂脱硫改造资金;明确排污费用于治理发电厂二氧化硫的比例,确保二氧化硫排污费90%以上能够用于现有发电厂脱硫设施建设和二氧化硫治理。 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还必须调整电源生产结构,优化电源布局结构,合理布局东、中、西部电源结构的电力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核电、风电等替代能源设备国内制造技术的发展,鼓励资金进入相关设备生产企业,提高设备制造技术水平和质量工艺水平。 传输损耗带来的上游原料需求也应予以重视。电网结构是电力系统节能减排的“瓶颈”。长期以来,我国电网发展滞后于电源建设,主要表现为电网建设资金缺乏,技术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致使有电不能及时送出,要电不能及时送来。因此要实现电网与电源的协调发展,尽量减少大功率电力的长距离输送,在电网建设中大力推行节能变压器和节能输电导线等节能产品的使用;优化电网运行管理,结合发电节能环保调度的实施,开展电网优化调度,降低输电损耗。 节能减排同样离不开法律和制度的支持。要加快制定电力产业清洁生产指标体系和标准体系及实施办法,制定电力清洁生产审计指南等,逐步完善电力产业清洁生产指标评价体系的信息统计、分析及发布制度;加快制定动力设备、照明设备等主要用电设备的市场准入效率标准,提高电能使用效率;充分发挥价格、税收、排污费等市场手段的调节作用,促进节能减排。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 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