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的利润幻象
    2007-12-17    作者:秋风    来源:中国经营报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近日兴奋地宣布,央企正进入空前繁荣时期。其实,这个繁荣期早就开始了。前3年,国有资产每年的利润平均增加1500亿元,上缴的税金每年增加1000亿元。去年央企利润达到6000亿元,今年预计到年底将接近1万亿元。
  国资委官员十分自豪,准备改写源于西方的经济学、创造中国的国有企业经济学了。国资委表示说:国有企业大量赢利的现象说明,无论什么所有制企业,只要遵循企业发展的规律,就可以办得很好。而规律又是什么呢?就是“国家的出资人到位”——其实就是指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之成立。
  这样的理论创新,确实可以令世人吃惊。对于国有企业的效率、也即其创造利润的能力,经济学早有定论:国有企业不可能有效率,不可能具备内在的利润创造能力。为什么?中外经济学家已经进行了大量经验研究与理论推理,并提出过诸多理论,比如激励约束理论,预算软约束理论。在现实中,国有企业也无一不陷入低效率困境而难以自拔。所以,才会有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全球去国有化运动。如撒切尔夫人出售英国国有企业,法国改组国有企业,以至最新的日本对国有的邮政事业进行私有化。
  当然,经济学的结论未必能够说服各国政府放弃国有企业,事实上,各国也都保留着一些国有企业。但政府这样做的时候给出的理由通常是,保留国有企业可以保证公共品的普遍供应,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像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将外国石油公司国有化仅仅是为了打击他心目中的外国殖民者。从来没有人会拿效率、拿利润来论证保留国有企业的正当性。
  相对于普遍趋势,中国的国有企业一点都不特殊。上世纪80年代,中国与全球同步,大量国有企业遭到无情淘汰。中国也保留了部分国有企业,却没有人认为那是因为这些国有企业赚钱能力超强。至于这些国有企业现在大赚其钱,丝毫也无损于国有企业低效率的结论的普遍性。
  简单而言,这些国有企业正好赶上了一个通货膨胀型繁荣期——专家们编造出什么“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名目,但实际上,过去几年中国早就处于通货膨胀过程中,普遍的资产价格上涨、投资旺盛,就是典型的通货膨胀所促成的繁荣。在这一繁荣周期中,所有的商品和服务中,能源、投资品等商品的价格最早开始上涨,上涨时间最长,上涨幅度也必然最大。而大量国有企业恰恰集中于这些领域,因而它们的利润出现了大幅度增加。
  举例来说,在这一轮能源价格上涨周期中,任何人,只要能够数得清钱,随便开办一家石油公司,都可以挣得盆满钵满。但是,在当代中国,任何人都不能开办石油公司,政府用严密的法律和政策维护着几家国有石油公司的垄断地位,它们数钱数得手抽筋,一点也不奇怪。
  尽管这些钱在财务上被记入利润栏,但是,不会有一个严肃的经济学家相信,这是严格意义上的利润,民众、舆论也普遍不相信。近几年来,每当国资委自豪地宣告国有企业又创造多少利润的时候,从舆论那里得到的回应总是质疑、批评。中国人都是天生的企业家,他们都知道,在正常的市场中,企业的利润归根到底只能由企业家精神创造出来。每个浙江人、广东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利润需要以勤奋打拼、对利润的敏感、警觉及商业智慧为前提。而国有企业有可能发现具有这种能力的企业家吗?国有企业的治理机构有可能激励其积累、发挥这些能力吗?
  可以说,现有垄断性国有企业创造巨额利润,是一种侥幸,据此改写经济学,不过是自我娱乐而已。当然,侥幸挣钱也挺好,总比赔钱,让民众补贴要好。但管理层恐怕需要清醒地意识到,这种侥幸结果不具有普遍意义。
  最可怕的事情是,管理层因此而错误地以为,短期事实证明了,国有企业永远具有赢利能力,甚至是超强的赢利能力,而继续采取偏离市场化转轨的政策,强化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这样做必然会有两个严重后果:第一,经济结构将被日益强势的国有企业所扭曲,其他企业和民众为国有企业日益增加的利润付出巨大代价,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第二,一旦经济周期逆转,现在赚钱的垄断国有企业陷入亏损困境,公众又得掏出巨款为其买单。

(作者为九鼎公共事务研究所研究员)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