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国“赔本出口”谈中国经贸“失调”
    2007-11-21    作者:李云峥    来源:证券时报
  近期韩国媒体发表文章,在总结展望今年韩国出口额将达到3700亿美元,且10月份出口额以347.9亿美元创造历史最高记录的同时,引用韩国出口保险公司的调查数据,对韩国企业出口繁荣的后面隐藏着“出血出口”、“赔本出口”的阴影进行了揭示:韩国每三家出口中小企业中,就有一家企业正在进行“赔本出口”。
  目前韩国每三家出口中小企业中就有一家是在进行“赔本出口”?若事实果真如此,那这的确是个值得中国有关部门关注的现象,毕竟中韩之间每年千亿美元的贸易量和中韩之间巨额贸易逆差的存在,使这个问题很难达到让人视而不见的地步。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韩贸易额已经超过1300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445.3亿美元,进口897.8亿美元。也就是说,仅2006年一年中国对韩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就达到了452.5亿美元,中国目前是韩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
  仅从巨额贸易逆差和“赔本出口”现象本身,很难直观得出更为透彻的结论,而从结构上来剖析这些数据,或许能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加工贸易型进口”是两国贸易特征之一,也是中国“世界大车间”角色的体现:即韩国企业充分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自身在相关领域的优势在中国投资设厂,从韩国进口零件、设备、初级材料在中国深加工后出口,是贯穿其中的利益链条,而这些最终制成品只有少部分返销韩国,大部分从中国出口到其他国家。
  由此可见,这一方面证明了那种“一些亚洲国家原先对欧美国家的贸易顺差,已通过中国实现间接转移”的说法,另一方面也证明了中国从某些巨额顺差中实际收益甚少的尴尬。
  得了便宜还卖乖,是目前太多国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这具体表现为两种倾向。
  一种是中国对其存在顺差的国家,以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为典型代表:一边是这些国家在华投资企业享受丰厚利润,且这些国家的本土消费者还能享受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廉价商品;一边还能利用这种贸易顺差数据做文章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不时还能获得中国为平衡贸易而进行的集中性采购等额外收益。
  还有一种是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利用中国的“加工组装车间”身份,不仅享受了中国的人口红利和大市场,还转嫁了以往和美欧贸易冲突。而其中一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领域以外,却又是“中国威胁论”的制造者和集散地,且冷战时期就延续下来的外国驻军和军事联盟等措施,依然在事实上演绎“包围中国”的威胁。
  滑稽的是,在“抑制中国”和“中国威胁论”中,能源及其运输问题又一直是其中的重点之一,可现实却是: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巨额贸易顺差的收益者,这些国家在享用中国能源走出去策略带来成果的同时,又在扮演着与自己利益相悖的角色。
  在医学中有一种“失调”现象,指的是当人体平衡靠体内腺体分泌的各种激素和神经系统一起作用,才能保证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一旦人体内部的某种激素过多或过少造成内分泌失调,人体平衡被打破后会引起个中不同表现的反映,而仅仅去医治表象本身并不能解决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经济中出现的“成长烦恼”,不也正是出现了“失调”现象?
  可见,目前中国对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巨额贸易顺差,并非靠“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式的被迫采购和市场被迫开放让步就能彻底根治的。更何况那些国家对此明知故问式发难,不过是其对内安抚国内保护主义、对外进一步从中国获取更大利益的筹码而已。中国经贸中的“失调”,是需要从经济结构这个“身体”内部来加以调养和改善的,这其中,地方政府只讲数量不讲质量的招商引资“攀比战”、盲目的出口导向型鼓励政策、外资的“超国民待遇”现象、如何在对外顺差和逆差中找出失调的腺源并加以改变等等,都是中国经济转型中不可逃避的现实烦恼。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