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顺差“第一”喜忧参半
    2007-08-21    作者:周义兴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商务部副部长于日前在广州中国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贸易顺差在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按照目前的增速,今年中国贸易顺差很可能世界第一。他强调,尽管中国贸易结构逐步优化,但我国贸易“三弱”现象依然突出,即:创新弱、营销弱、品牌弱。的确,自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内的经济发展不仅没有出现在“入关”之初有人所担心的冲击,相反却得到了相当程度上的发展与进步。如今中国贸易顺差可能成为世界第一,不但可喜,而且如此事实本身也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能缺少全球化,世界经济进步也不能没有中国经济的参与。
  但是要注意的是,且也如上述商务部官员所说,虽然从发展中国家经济进程阶段性眼光讲,发展中国家在现有世界经济体系中,由自己的经济阶段性地位所决定,在经济启动中的相当时期内,不得不以自身的人力价格、自然资源、甚至于一定程度的环境为代价作为发展的资本。不过,以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要求,现有中国的贸易进步,或者说中国顺差可能成为世界第一,虽然可喜,但还只能说是一个经济发展中的阶段性进步,并且从世界经济产业链的角度看,这种阶段性的经济进步,尚还仅仅是属于一种“末端”性质的发展,并且如果这种进步不能为商品技术含量等相关商品高附加值进步所取代,那现有如此的低端经济进步,说不定不但不能实现向世界经济产业链上游的进步,相反还可能使我国经济发展出现对低端出口的过度依赖,从而呈现经济发展动力的根源性弱化危险。而我国现有贸易的创新弱、营销弱、品牌弱的“三弱”现象,在某种意义上恰恰可能是一种“根源性”动力缺乏的外在反映。
  其实以经济发展的要求讲,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成果,或者换句话说,中国贸易顺差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固然是一个令人可喜的经济现象。但如以我国经济进程阶段性观点,这也只能算是一个初级的阶段性成果,也只可说是为以后的向上端经济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而且与现有经济成果所付出的代价相比,中国经济只有在实现了向产业链上游进步的经济发展目标之后,才可以说中国经济发展的代价与进步是相称的。
  所以,在可能实现中国贸易顺差第一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在现有经济成果面前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看到成绩之“喜”的同时,更还要看到经济发展要求与现有经济体制的距离之“忧”,想如此,我国经济才能会有实现向世界经济产业链过渡的前提。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