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民以食为天”。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十三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永远是头等大事。粮价不稳,人心就不稳;人心不稳,就必然会对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农业是我们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在为我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的同时,还为其它产业提供了重要的生产资料。除此之外,农业还为中国最广大的人群即农民,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因此,要保持粮食价格的稳定,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充分认识到粮食价格在我们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能把粮食价格视同为一般的商品价格。不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作为一种商品,的确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但是,我们同样也不要忘了,社会对于粮食的需要有着极大的刚性,粮食价格的变化,不可能会显著地影响到粮食的需求,也就是说,粮食价格的变化,不可能会对粮食的供求产生显著的影响。这一刚性的背后,就是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就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问题。中国自身的粮食供求的平稳,是一种脆弱的平稳。粮食不像一般的商品那样,存在着多大的剩余空间,因此,我们不能够把粮食作为投资品甚至投机品,来运作粮食的价格。 其次,必须改革中国的粮食以及整个农产品(
21.90,0.00,0.00%)的贸易体制,使其不能够成为个别企业的牟利体制,而是要成为一个能够促进我国粮食价格稳定、农产品价格稳定的机制。当国内市场上的粮食价格过快上涨的时候,能够从国际市场上购买粮食以平抑国内市场的粮食价格;国内市场上粮食价格下降过多的时候,能够收购多余的粮食供应,以保护农民利益,保护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也许,建立这样的体制,国家将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从国家根本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付出这一点代价是值得的。从更为广阔的角度来说,对于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我们也要采取慎之又慎的态度。因为,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土地紧缺的国家,出口农产品,其实就是出口我国宝贵的土地资源。出口粮食,就是直接减少国内市场上粮食的供应量;出口其它的农产品,其实是与粮食生产争地,也会间接减少粮食供应。而目前的农产品出口,又与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如何平衡此二者的关系,值得探讨。 第三,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对于粮食这样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物质,我国早就建立起了国家储备制度。但是,这一制度还存在着进一步完善的必要。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粮食体制改革一直举步维艰。借由此次粮食价格波动的时机,我们应该认真清一清我们粮食储备的家底,理一理粮食储备体制,改革其不合理之处,从而使得粮食储备体制能够真正发挥出保障经济正常运行的作用。 第四,增加粮食及农产品的生产,规范和限制粮食的其它用途。粮食安全是我国经济安全的头等大事,不可掉以轻心。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粮食的安全不可能从外部取得,也就是说,我们的粮食供应,主要还是应该立足于国内。为此,就必须不遗余力地加强农业基础,增加粮食的生产与供应。这正是国家多次强调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用意所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世界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世界上已有不少的国家把粮食当作了原料,开发生物能源。据美国农业部统计,在2007年美国收获的玉米中,将有27%用于生产乙醇。我国也有类似的项目。在不断上涨的粮食价格面前,我们还是要权衡粮食的真正用途,不可盲目跟风,应规范和限制粮食的其它用途。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粮食产量将达到21.21亿吨,比去年增长5.3%。这是一个新的历史最高水平。有了这一强大的供应,我们相信,中国的粮食价格将会趋于稳定。然而,作为粮食价格的另一端,中国还会重蹈“谷贱伤农”的覆辙吗?去年猪肉价格的大幅度下跌,曾深深地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而如今,不断上涨的猪肉价格,其实是在不断提示着我们,谷贱伤农这一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