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将扩大进口提升为降低通胀预期的重要策略
    2007-07-19    张巍柏    来源:上海证券报

  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可怕的可能不是快速上涨的通胀,而是快速上涨的通胀预期。一旦形成一致的通胀预期,市场信心就会濒于崩溃,就像人人都看到末日前景一样恐怖。因此,现在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调控通胀预期,而不是调控通胀本身。
  近期,中国的物价上涨速度很快,继5月的猪肉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并导致市场出现较高的通胀预期以来,最近的北京、广州猪肉价格又再次创出新高,这使得市场对通胀的担忧进一步强化。对此,不仅各级官员都出来表示,国家将严控物价涨幅,增加储备肉,并在对物价做出解释的同时还指出,扣除粮食和能源的核心物价指数涨幅并不高。甚至国家还因此放缓了一部分价格体制改革的步伐,以求避免相关改革刺激价格的进一步上扬。
  应该指出的是,国家所做的这一切,无非是希望公众降低物价上涨的预期罢了。但是不是做了这些之后,通胀预期就真的能够如政府所愿?
  在我看来,“话语干预”、“行政管制”都不是通胀预期的治本之策。特别是行政式的价格管制,不过是按下了葫芦起了瓢的做法。这就好像以前计划经济时代,乍看一下似乎没有通胀,实际上,通胀正在地下燃烧,一旦浮出地面,就似火山喷发而不可收拾。
  就目前国内的通胀而言,根本问题还是国外在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之下,狂购人民币资产和商品,导致外汇资金不断流入中国,中国央行则被迫发行人民币来购买这些外汇,结果流动性过剩、价格上涨。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中国一方面只能严格资本管制,以降低外国人购买人民币资产的热情;同时抬高出口成本,降低外国人购买人民币商品的热情;另外还可以增加对外投资和进口,以对冲外汇资金的流入。要降低中国国内的通胀预期,就必须在上述几个方面的行动中,去降低国内的通胀预期,这才是治本之策。
  就资本管制而言,中国一直就实施较为严格的资本管制,而且,目前也不太可能将已经开放的资本项再行关闭,因此,资本管制最多只能起到维持现状的作用,很难通过这一措施降低外汇资金流入。这一手段对于降低通胀预期的作用因而有限。
  抬高出口成本可以抑制境外的商品需求,这对于降低通胀预期能够起到一定作用。日前国家调低了数千种商品的出口退税,就是这样一种政策思路下的产物。不过抬高出口成本将打击国内企业的盈利能力,于经济发展有负面影响,因此,这一政策也不可能成为频繁使用的主流政策。
  增加对外投资看上去比较理想,可以直接对冲外汇资金的流入。早前国家就连续放宽了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的投资范围,并放宽了企业对外投资的用汇限制。但我们也同样看到,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预期之下,全球资金都涌往中国,出去的资金很快也将转回中国,而且QDII产品并不热销,企业对外投资的热情同样不高。可以预见,这一政策短期内很难对国内外汇资金流入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剩下的就只有增加进口了。日前包括中央、商务部、央行等部门在内的各级官员都明确表示了中国要增加进口的决心。不过,在此要指出的是,利用扩大进口来改善国际收支失衡状况,步子应该迈得更大一些。
  目前在中国的不少产业,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进口垄断问题,如能源、粮食等关系到“国计”的商品,也存在着严重的禁止进口以保护国内产业的政策问题,如二手车、金融等关系到“民生”的商品和服务。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那扩大进口就不过是政府和一些垄断国企的自弹自唱,老百姓却感觉不到人民币升值的切实收益,那么扩大进口对于降低通胀预期而言,也就很难起到什么作用。
  为此建议,扩大进口应该真正落实到打破进口垄断、清理商品和服务进口禁止政策等实际行动之上。只有这样,公众才能从自我的进口行动中切实感受到人民币升值的作用和价值,才能对通胀预期形成真正的调控效果。

(作者单位:安邦集团研究总部)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