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信息时代的“财富童话”
    2007-07-12    作者:张敬伟    来源:晶报
  通过与盛大网络的一次成功交易,23岁男孩在一夜之间站在了聚光灯下。因为卖掉了自己创立的成都锦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彭海涛一下拥有了一亿元的现金。这个曾经被《东方时空》比喻为中国比尔·盖茨的男孩,又一次创造了“80后”新生代创业成功的典范。
  如果说比尔·盖茨开启了信息时代致富的滥觞,中国信息时代的英雄辈出乃是近几年才有的事情。互联网络,不惟构建了一个纵横恣肆的虚拟世界,也使零成本创业成为可能。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年轻人,稍不留意就可实现财富的海量倍增,从而缔造让人瞠目结舌的“财富童话”。连同彭海涛,近年来已经涌现出不少“80后”的“童话人物”——李想、高燃、戴志康、茅侃侃……他们立足信息技术,成为被人艳羡的商业明星。
  中国需要童话,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巨变本身就是让世人惊诧的童话。附着于这一社会背景之上的青年一代,站在信息时代的前沿,充当着新技术博弈的主角,国人有理由为这些年轻人的成就欢欣鼓舞。但须理性看到,童话从来都是现实的特例,弄潮的精英也只是少数的时代宠儿。因而,社会公众应以理性中庸的心态观照信息时代的“财富童话”,不应将虚拟的奇迹视作现实的必然而大肆渲染。既然世界上只有一个比尔·盖茨,大部分人都是在现实世界生活,那人们多去体察现实的普遍性才是理性选择。
  从比尔·盖茨、彭海涛等人的“童话”经历看,他们要么是大学退学,要么是初中毕业,要么是高中学历,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沉迷网络,成为迷惘于虚拟游戏或软件情结的另类人士。若按教育通识看,这些人似乎都不是“好学生”。对大多数人而言,这些“怪才”并不具有普遍的范本意义。一味模仿,反而会是东施效颦或邯郸学步。
  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让一部分对新技术敏感和特殊天赋的人尽可能多地实现自己的“财富童话”梦想,也让更多依靠传统手段成才的人最大限度地彰显自己的才能。这需要更合理的公共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掘国民的潜能。从科技体制而言,实现民营科技的最大化,打造全民科技创新的平台;从教育体制而言,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使每一公民皆能得到因材施教的机会,使虚拟信息时代的童话和现实世界的奇迹并行不悖。惟如此,中国社会才会在多元和谐的基础上人尽其才,人尽所能,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
  基于中国教育体制上的某些弊端,基于比尔·盖茨和彭海涛式“财富童话”的实现对传统教育的逆反,人们往往会将信息时代的“财富童话”视作大学生反抗僵化教育体制和提前创业的经典范本。这其实是严重的错误。在比尔·盖茨时隔32年终于拿到哈佛大学颁发的学位证书后,他表达的是无奈的后悔之情—“我珍惜我的大学时代,而且在许多方面,我后悔离开学校”。而他也曾在《洛杉矶时报》上发表评论,批评美国的高中教育制度,对“大约三分之一的美国高中生毕业后能进入大学”表示担忧。这种肺腑之言对中国教育有振聋发聩的启示,即天才学生的个例并不能颠覆传统教育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中国需要“财富童话”,但不可过分渲染。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