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速不提价”有没有实质意义?
    2007-04-18    作者:汪晓波    来源:晶报
   今天开始,中国铁路正式实施第6次大提速,新型的“子弹头”式动车组列车也将投入运营。无疑,这是中国铁路运输历史上一个具有节点性意义的日子。
  从宏观面来看,此次列车大提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能产生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运输事业的进步,与社会整体的进步总是成正比的。当然,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恐怕最为关心的还是列车提速后的价格问题。每个人都关心自己的钱袋子,这不难理解。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舆论围绕着列车提速后的价格变化有所质疑。比如,许多人认为D字头的动车组定价机制上有问题,应当经过听证,而非由铁道部自己做主决定;比如,有人指责D字头车票价格过高,进而导致该类车票销售遇冷;还比如,少数人称铁道部宣称的“提速不提价”缺少实质意义,原因是这次提速,使得多数列车得到升级改造,车票价格总体上是上升了。针对这些质疑,我谈点自己的看法。
  有关动车组的定价,我赞同很多人的意见。尽管这种车型主要是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以及少数其他区域运营,面向的是高端消费群,但是窄众群体的民主权利一样必须得到尊重。动车组列车票价作为自然垄断商品的价格,是需要通过听证会这种经济民主形式的。即便听证会在时下的名声并不佳,但有利益群体的博弈机会总比没有要强。
  关于D字头车票在部分地方销售遇冷,票价固然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但我认为,同时还应该看到别的因素在影响—其一,动车组对民航客流的分流不明显;其二,动车组的可被替代性还很强。
  从列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的特征来看,在长途客运方面,列车一直输于民航。动车组的出现,没能改变这一现状。原因很简单,无论是速度上,还是在价格方面,性价比上民航还远胜于列车。这使得动车组只能在原有的列车消费人群中细分出一部分,但是同时,铁路系统内部不同车型之间也存在替代效应。如一些主要城市的城际列车,T字头车在速度上虽稍慢于动车组,但由于票价上优势明显,可替代性很强。
  铁道部近日表态,将考虑对动车组列车进行降价。这是个好事,既是对市场规律的尊重,也将提高新型机车的使用效率。
  最后一个问题,“提速不提价”究竟有没有实质意义?我觉得,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去看。
  根据此次提速规划,客运方面,铁道部将投入1000余辆新造高档客车、158组新型动车组,7000辆经过翻新改造的绿皮车,并向中西部地区调配700多辆中高档客车,新型空调列车占全部客车对数的61.8%。如此大规模地对列车进行升级改造,必然导致这些列车价格上浮。同时,换回的是乘客更为舒适的乘车环境和质量。这种因升级改造而产生的价格上调,我认为应被视为是一种进步。如果中国的铁轨上奔驰的永远是绿皮车,那么低廉的价格只能是落后的象征。
  但是同时,也需要看到,大量中低端的客流存在着廉价出行的需求,这又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所决定的。因此,这也就要求铁道部门在做提速规划之时,充分考虑到中低端需求的现实困境,在列车的升级改造方面只能是渐进的,而不是跃进式的。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