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医患关系与医改并行不悖
    2007-04-10    作者:鲁宁    来源:东方早报
  近日,在推出“沪上51万在校大学生医保全覆盖”、地方财政为沪上“30万退休及生活困难的中老年妇女开展免费妇科病、乳腺病筛查”的同时,上海市卫生主管部门还就建立沪上14万执业医师医德档案制度作出部署,试图通过制度约束缓和并逐步缓解医患矛盾。
  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近日履新时讲话强调:要引导各级干部切实关注民生,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实解决好群众普遍关心的医疗、社会保障、就业、教育、住房等民生问题。我们认为,本市卫生主管部门近期相继推出的系列举措,有利于缓解市民的看病难题,是对市委领导强调“切实关注民生”的一种积极呼应。
  为全市14万执业医师建立医德档案,是上海缓解医患矛盾的一个新招。消息发布后,部分国内舆论持有不同看法,认为这是出虚招,医患矛盾要缓解,关键得看新医改方案出台后的实施效果。
  这种看法不能说就是偏激的,但却未必是全面的。若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作深入剖析可知,改善直至重塑医患关系恰恰是新医改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间的内在逻辑是,离开了医患双方——“人”的互动,无论什么医改方案和医疗体制都无法获取成功。可见,缓解医患矛盾不必等到新医改方案出台后再做动议,该做的事情完全可能先做起来。如是,沪上建立执业医师医德档案的尝试,当属有为之举。
  当下医患双方较普遍的“敌对情绪”,从医生的角度讲,主要集中于“医闹”及医生被妖魔化。从患者的角度讲,首先不满于医生收红包、吃回扣、拿提成,再就是医生责任心欠缺。医患关系从和谐到紧张,由紧张到对立,矛盾积累演变,由于医患双方中医的一方客观处于强势地位,导致矛盾冲突的导火索往往表现为医德失落在先。
  其实,医德较普遍地失落,说到根本处,还是医疗体制积弊所致。多年来,“市场化”被不恰当地引入医卫领域,医疗的社会公益性和特殊性被抛弃,这使得医卫领域投入长期不足,公立医院被迫自我营利,时间一长,药品回扣、检查提成、红包等等乘虚而入,渐渐成为医院收入的补充和医生劳动付出的额外补偿。客观地说,一开始多数医师并不想干有违医德的事情,只是医院盈利指标和医生个人奖金挂钩,完不成指标不但个人吃亏受罚,有时连生存都成为问题。于是乎,口子一开,医德滑坡,势如决堤的洪水,一发而不可收拾。随着医生形象每况愈下,医患对立日甚,直至少数医生被患者视为“白眼狼”……
  事实上,对医德进行规制,我们不仅有众多的红头文件进行纪律约束,还有现成的法律进行硬约束。不知道是何种原因,从全国范围看,有关行政机构似乎很少使用法律手段对医德进行硬约束。
  1999年5月施行的《执业医师法》第三章“执业规则”第二十七条明文规定:医师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倘若有医师违反了第二十七条,那么,该法第五章“法律责任”第三十七条第十款又明文规定:医师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非法收受患者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由县级以上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实际上,吊销医德败坏者的行医执照,就是砸其饭碗,对广大医师具有最大的警示效用。由此,我们建议本市卫生主管部门,在抓紧建立医德档案制度的同时,不妨扩大整治医德的视野,同时拿起法律武器,双管齐下。如是抓下去,再配以即将推行的新一轮医改,改善乃至重塑医患关系是完全有可能的。
  相关稿件